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爷爷跳孔雀舞”语言学分析

(2023-12-10 13:21:46)
标签:

语言学

语文教学

连词成句

文化

strongart

分类: Strongart之思想随笔
    中小学语文课里有个连词成句的练习,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于语言组合结构的领悟程度,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网上流传一个著名的段子,标准答案应该是:
    1)我给爷爷跳了一支孔雀舞。
    但有的学生会写成:
    2)爷爷给我跳了一支孔雀舞。
    这在句法和语义上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在语用上也能够讲得通,可能真有爷爷会跳孔雀舞逗小孩子,你看:
    3)孔雀爷爷给我跳了一支舞。
    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这个爷爷会跳舞,所以就被叫做孔雀爷爷;二是确实有一只当爷爷的孔雀在给我跳舞,可能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可能是童话故事里的孔雀爷爷。
    4)孔雀给我跳了一支爷爷舞。
    这句话更适合在童话故事的特定语境下理解,现实中的孔雀就算是会拟人跳舞,一般也不会去跳什么爷爷舞的吧。
    5)*孔雀舞给我跳了一支爷爷。
    这句话在句法上可以成立,但语义层面上是有问题的:孔雀舞不具有主动性,不能作为施事主体;爷爷尽管可以作为受事对象,但却不是动词“跳”的受事对象。
    6)#孔雀舞爷爷给我跳了一支。
    这句话句法上似乎有点问题,但还是可以勉强理解,卡在了语法省略和大脑自动改病句的临界点上。既然主语出现了“孔雀舞爷爷”,那么为了避免重复,差不多可以认为宾语“孔雀舞”是被省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