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史上有个JTB模型,说知识是被证成(或者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直到有个叫盖梯尔(Gettier)的人,在大约五十年前发了一篇非常短的论文,其中给了两个很啰嗦的反例,结果被黑推成当代知识论的开创文献。对于这样的学术闹剧,最适合从逻辑上来剖析,下面Strongart教授就来简单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
如果是职业学者写论文,恐怕就得捏着鼻子把盖梯尔的例子重述一遍,不然期刊会觉得你的文章不完整。然而,作为我行我素的哲学家,Strongart教授就不再重复了,而是直接给出其逻辑形式:p∨q,其中命题p得到证成的信念,但它可能不是真的,而命题信念q则是真的,结果就使得整个命题p∨q为真。这样一来,p∨q就是得到证成的真信念,但我们一般不会认为它是知识,因为它依然是碰巧为真。对此,我们有个简单的例子,某人看到山上有块石头像绵羊,就说“山上有绵羊”,但在他没看到的山的另一面,还真的是(碰巧)有绵羊。
知识论中对盖梯尔反例的回应很多,这里点评两个有逻辑意义的。一种说法是,你不能从假命题推出所有命题,但这里的假命题是后期分析的结果:当某人说“山上有绵羊”的时候,他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看到山的一个角度。因此,这个说法只是有点关联,但并没有能够命中要害。另一种说法就比较能够让人信服,那就是说在证成与真值之间要有一个逻辑链条。个人认为,恐怕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其实就是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这条规律是默认的基本前提,如果要把它加入到知识的定义中,那么其他的逻辑规律也都得一起加进去!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一下p∧q的形式,如果其中信念p得到证成为真且p∧q为真,是不是可以认为p∧q就是知识呢?我们只要让p取重言式,那么q似乎就可以不用证成了,这怎么可以呢?但另一方面,对任何命题信念p,一般我们所证成的只是它的一部分(否则就会变成逻辑证明)。换句话说,可以把p分解为s∧t,其中s是得到证成的部分,而t没有得到证成,这又回到了前面的形式。由此可见,这个麻烦在知识论中是不可避免的,不妨叫做知识论的基本悖论。
为了避免这个麻烦,我们可以要求单独证成的命题都是简单的,即可以表示为原子命题的分解,而原子命题则是不可分解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先证成各个原子命题,然后再组合成这里的简单命题,这就回到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上。然而,后来的哲学发展告诉我们,这样的设定只是一种理想,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情况。
思考题:有人说Strongart教授的哲学不行,因为他没有受过所谓的正规教育,然后找了一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民哲,他们的哲学确实是不行的,所以Strongart教授的哲学也是不行的。请结合本文中的观点,分析这个论证有什么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