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个两小孩辩日的故事,它对知识的JTB模型提出了挑战,可以说是比盖梯尔的牵强啰嗦的例子好太多了,下面Strongart教授就来给同学们解析一下。
故事说有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的远近问题,为了称呼上的方便,我们不妨把它们叫做小明和小红。小明说:早上的太阳比中午近,因为它看上去要大一点。小红说:中午的太阳比早上近,因为中午要更热一点。
我们不妨再把“太阳早上更近”记作信念命题P,把"太阳中午更近"记作信念命题Q,它们似乎都是得到证成的,就看哪个信念是真的。我们先排除早上和中午一样近的情况(也可以理解为P与Q都为真),那么信念P与Q肯定就有一个是真的,不妨P是真的,那么小明就有关于信念命题P的知识吗?恐怕也不能这样断言,因为有一个同样强度的反面证据没有得到反驳,命题P对小明而言还是碰巧为真。
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证据并不足以支持信念命题P或Q为真。假若只有一个小明的信念命题P,太阳看上去大所以就近,也没人想到热不热的问题,那么(至少对古人而言)似乎就可以说得通。难道人的某个信念是不是知识,还要取决于其他人的信念吗?我想,这里应该把真假与论证区别一下,真假值一般是客观的,但这个难以直接把握,我们只能考察论证的严格性,后者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约定俗成的。
由此可见,这里有个论证强度的问题,论证必须与结论的强度相匹配。纯粹的逻辑论证则是最强的,但一般很难在经验世界中实现。盖梯尔的例子是形式上的逻辑论证,指着这个说那个再笼统而论,反而是一种最弱的论证,可以认为在经验世界中是无效的。遗憾的是,对于经验事实的论证强弱,我们似乎没有明确的量度,只能是依靠直觉来判断。这样的强度要求,又是和具体环境有关的,如果周围出现仿真品之类的,就会需要有更强的论证相区别。
知识论的JTB模型,恐怕默认处理的是最直接简单的日常状况,一般有个基本证据就可以了。对于比较复杂情况,我们需要更精致的分析,然后就会逐渐进入科学哲学的领域。在科学哲学中,基本上放弃了对所谓客观的求真,一般只是要求So
far so good,能够解释经验且没有遇到反驳的理论就是好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