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效课堂第七封信

(2012-06-19 12:27:01)
标签:

教师角色

教师意义

教师职业

新教师

教育

分类: 高效课堂

     要减少对儿童的干预

  网友李校长:

  很感动您能数十年如一日地推进您的“心教育”,您说育人就是育心,真的是说到点子上了。我们俩常常的争执从来不是教育的目标,而是教育实现的途径,这个路径包括思维方式和行为手段。你要知道,传统的教育其实采用的就是你现在的思维路径——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涨船高,以期达到教育质量的提升。或者说,这种以教师发展带动学生发展的想法应该很好,但在一般意义上可操作性却不强,自然地实施效果也不是很好!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或许你会说,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效果不好的原因有很多,我在这里只说一点,那就是这样做并没能真正促进教师的内在发展,今天整个中国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虚高”,因为所谓教师的专业水平,其实更多的指向不光是知识,还包括爱、尊重以及对儿童真正的认识和了解,还包括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等等,如果这是一个事实,表明我们做了尚属于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的事。为什么我们花费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结果却并未如愿?那只能说我们没有从根本上唤醒教师的成长愿望。这和课堂教学是一个理,课堂效益的高低有时候并不能和教师是否讲或者讲多少成长比,课堂效益考量的恰是对学生学习愿望的调动。如果说,离开了对学生的研究,那么教育的一切行为都离人千里,同样,教学离开了“学生”和“学习”,那教师的教也只能堕落为艺术的表演了。

  我的主张是:换一个思路和方法实施教育。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你必须理解我讲的主体这个词汇的内涵,不是单纯说学生是主人,而是说学生是教育的第一环境、第一资源、第一课程。这就考量着教育者对学生的“认识”,首先他是否真正的把学生当人,其次,他是否真正的相信学生,第三,他是否真正的理解了我讲的“利用学生”?从根本上说,这考验着的是你的教育思想和你的“儿童观”!

 你说,你无法想象离开教师儿童会怎样。我从来没有觉得教师不重要,既然作为教育的一个“主体”(这样说,很容易误导),教师首先是“人”,那么,我们当然不能把教师排除在教育之外!能不能把教师也当作学生,或者按我的说法,教师与学生的唯一区别是教师领工资呢?如果你真正理解我的主张,那你应该懂得,除了领工资外,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一样”学习、生活、发展。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也是学生的学生。既可以影响学生,也应该被学生影响,他们之间更应该是“连体婴儿”,而不是谁更高于谁,如果一定要分情谁高,我情愿会建议选择学生,因为从创造力、从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上看,无疑都是学生。

 然而,我们只赋予了教师干预学生的权利,却并不太主张学生过多干预教师。我们似乎有正常的理由,比如儿童处在成长期,有太多的不稳定性等等。但我们忘记了教师其实也是这样,更何况,就单纯的成长欲望而言,教师甚至不如学生。对一个在有些方面不如学生的教师,他的干预有可能就是伤害和破坏!我们看惯了太多这类的悲剧了,我们该从中汲取教训了。其实,成长是一种“自我修复”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干预,哪怕是积极的,我只能说最终的结果也取决于学生自己!当罗杰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教会别人任何知识时,我也学着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替学生完成所谓的“修复”!而且,我还必须指出,成人和儿童在认识、接受、体验、感受上完全不同,过多以“成年人”的方式去干预儿童,其实不是尊重和爱,而是野蛮和不道德!我甚至还可以这样总结:教师对儿童的爱,便是尽可能减少对儿童的干预!教师的高度取决于他给儿童留取了多大的空间。

  我们必须在“无条件”接纳儿童的同时,“无保留”地让儿童自主,“无疆域”地利用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去发现儿童的短板和长处,然后帮助他们避短就长,我的主张是“教育从来不是把短板补长,而是让长处更长”,如果每一个儿童都有了了长处并且发挥其长处,那么,每一个长处都可开发成一门“课程”,这个课程就是我讲的“儿童的课堂”,而发现“长处”的过程就是教师“认识”儿童的过程,也就是我讲的“儿童学”。儿童的课程一定是幼稚的,但因此是鲜活的、富有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死板的、说教的。而教师而言,他毕生的课程恰恰不是知识性的学科课程,而是基于生命的这样的“儿童学”。

  当一切开始围绕着“学生”而生发时,教育的一切也便变得生动、简单、有意义了。用学生的发展带动教师的发展,则变成了唯一正确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观察者、记录者、促进者而存在还远远不够,他还要成为一个生活者、发展者、幸福者,一个不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不可能真心对学生负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