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与担当——为什么要评选“样本”、“先进”

标签:
教育 |
分类: 本报报道 |
http://img.zzedu.net.cn/images/zzjyxw/2012/04/28/55D542ABE78F000F14B023C306EFDE6D.jpg
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2/4/28/15/19/u70917983_137b963eb7eg213.jpg本报记者韩世文http://blog.sina.com.cn/hanshiwen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教育同样如此!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教育尤应如此!
这是一个期待回归本真的时代,一个需要榜样的时代,教育亦不能缺席!
“样本”评选恰逢其时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变革的时间节点上,中国教师报率先发起成立了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开办了《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团结了全国近400个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县(市、区)。他们相互借智,相互借力,协同发展,走出一批以内涵均衡为特征的典型区域,相继推出了《郑州变法》、《区域课改的“殷都试卷”》、《邯郸“学”步》等大型报道,引起了全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进一步呈现区域课改的成果,发现和培植典型区域,推出一批课改局长,中国教师报在2011年初发起,评选全国十大“区域课改样本”和十大区域课改推动人物活动,同时将评选出最具发展潜力区域、年度十大最具思想力和最具行动力教育局长,并将于4月27日第二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上隆重颁奖。
一年来,经过区域自主申报、网友推荐、报社编辑记者提名推荐等方式,产生了近百个入围区域和个人,随后经过评审组研究审定,确定了最终的十大“区域课改样本”等各奖项归属。
这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一次梳理和检阅,获奖单位没有十全十美,但他们给中国区域课改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为区域课改探索了多种操作路径,也为推动国家的课改事业贡献了力量。
发端于学校的课改 星火燎原
当中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当新课程改革经历了10年的探索,“课改”逐渐深入人心,而聚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的教学改革也随之在民间风生水起。从学校层面来讲,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成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无法回避的“关键词”——这场发端于学校层面的课改,得益于诸多像崔其升一样的校长们的执著探索和不懈追求。他们的努力,让国家的新课程改革,从理论和课程建设层面的引领,真正落实到了课堂“操作”的层面,实现了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扎实对接。
如果用一句话概述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课改名校的探索价值,那便是重新解构“教与学的关系”,让一切的教都必须服务于学!
正是在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的实践中,一大批办学者,在寻求让学生学得快乐的道路上,纷纷选择了向杜郎口中学靠拢,“杜郎口旋风”随即刮起,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大江南北有理想、真正懂教育的校长们的共识。他们或临摹借鉴杜郎口中学,或从自身实际出发,自主创新,逐渐形成各自学校的课改模式。本报曾积极遴选学校课改成果,适时推出全国课堂教学“九大范式”,为学校层面的课改探索提供“范本”,一时间,“模式”成为课改学校的代名词!学校课改迅速呈星火燎原之势蔓延开来……
然而,以学校为单位的教学改革,受到诸多周围因素的影响——包括区域内的评价机制和社会舆论,使得一部分没有真正认识课改本质的学校,在跟风改革的过程中,败下阵来。这些学校在课改探索上的“失意”,无疑也影响了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情绪”。在很多区域,课改学校的“孤独感”一直无法消除,这在某种层面上,也影响了基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速度和效果。
区域勇担使命 整体推课改
就在学校“单兵作战”百花齐放的同时,一些对课改有敏锐嗅觉的区域开始行动起来,对课改进行了整体推进。
应该说,学校改革,动的是几十位上百位教师的“利益”,阻力主要来源于一线教师长期形成的保守的教育思想和课堂点拨引领的专业能力的限制。对于一个区域来说,特别是像河南省郑州市、河北省邯郸市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市,要想改革,不仅要带动各县域教育的主政者,更要改变数以万计的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其困难可想而知。但是,这些区域的教育主政者,毅然选择了课改,并且在课改中重新建构了区域的影响力。
如此复杂而艰难的区域课改,为什么依然没有阻挡这些区域的整体行动?分析原因,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的现状和追求。
正如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所说,当前,“我们的教育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而一些教师常常以“为学生的将来负责”的名义,掩盖自己不道德的教育教学行为,“尽管有些人是出于‘好’的初衷,但不能用错误的方法去达到目的,其结果会与初衷背道而驰。如果我们收获的教育成绩让学生付出了太大的代价,那么,所谓的‘一切为了学生’便成了美丽的借口”。
种种教育怪象,已经无法让那些有责任感、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心安理得”地继续“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是对于那些有良知的教育管理者来说,教育成了他们的“心头病”。
与此同时,伴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区域教育的发展,开始从强调硬件均衡层面,逐渐向内涵式均衡发展转变。
这个阶段,区域教育的主政者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课堂均衡则学校均衡,学校均衡则区域教育均衡。因此,聚焦课堂的发展,也就成为一大批区域教育主政者的不二选择;而课堂变革,也是减负增效的好方法,是实现区域内每一所学校“集体致富”的真正均衡,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路径。
于是,大多区域开始借鉴课改名校的经验,以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河北省邯郸市等区域为代表的“新课堂”的创建,成为区域课改成功破局的典型。
在殷都,课改成为当地最大的政治,教体局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全体教研员包校到班,深入一线指导课改,让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难题在一线突破、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形象在一线树立。在邯郸,整个2011年,邯郸教育工作都向着“新课堂”这个核心词靠拢,以局长赵浩军为代表的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一年时间里,先后下校听课超过400节。在辽宁省葫芦岛市,教育局副局长高文良一直为学生“负担过重”和“厌学”问题而头疼,直到认识了高效课堂,在全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他的难题才得以在实践中破解。
郑州市教育人,同样肩负起课改的使命,在改变区域教育生态的实践中,选择了“道德课堂”。“‘道德课堂’是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要求教育者用‘合乎道德’的方式,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保证学生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学习者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道德课堂”的创立者田保华认为,真正的教育必定是“使人为善、教人做人、使人向上的”,而“道德课堂”最终要实现质的飞跃,形成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形成兵教兵,兵练兵,兵兵互动的课堂生态,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进入2012年,郑州市教育局新任局长毛杰,将业已成形的“道德课堂”体系提升为“新道德教育”,倡导办有灵魂的教育,这无疑又将郑州市的课改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七大特点解读区域课改现象
无论地级城市,如河南省郑州市、河北省邯郸市,还是县域地区,如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不管是先行区域,如河北省三河市、山东省莘县,还是后起之秀,如陕西省宝鸡市、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这些区域整体推进教学改革,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其一,聚焦课堂成为区域课改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大框架下,这些区域逐渐从课程建设的层面,转移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并重的层面上来,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积极探索具有区域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式,如郑州市提出并践行的“道德课堂”,邯郸市实施的“新课堂”建设,殷都区的“双向五环”教学基本模式;而河南省濮阳县则在学校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出“四步探究教学法”,为全县大规模推行提供了现实依据。
其二,行政推动成为区域课改最大的特点。在这些区域内,有一个高度认同课改理念,执著课改的教育局长和执行力较强的管理队伍,部分地区还有主管教育的党政领导“介入”,并为其保驾护航,如陕西宝鸡市教育局局长苏永兴的强势出击,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局长刘光胜的高调介入,山西省绛县教育局局长陈东强的“一道改但不一刀切”;更有辽宁省葫芦岛市副市长敖凤玲“带头抓课改”,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区委书记李南沉的“政治”保驾,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成立的课改领导小组,也由区长挂帅。
其三,机制保障成为区域课改持续推动的有力支撑。有了行政领导的直接推动还远远不够,这种“人为”的因素往往也无法成为持久的动力支撑,必须出台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于是,邯郸市连续两年出台教育的“1号文件”,保障“新课堂”的创建;福建省大田县下发《关于推行“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四川省蓬安县则将高效课堂打造写入《2011年教育工作要点》;岳阳市君山区也以政府名义陆续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区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河北省滦南县成立了课程改革办公室和多个专门工作小组,统筹和指导区域课改的推进。
其四,典型学校带动成为区域课改共同的行动智慧。在课改区域内,普遍有因课改而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代表学校,并且在更大范围内具有影响力,成为省市课改名校,从而带动区域内学校课改的整体繁荣,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三中学提出了“立足课堂抓质量,突出课改抓创新”的总体思路,创建了自己的课堂特色,成为该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岳阳市君山区的许市中学在课改中迅速崛起,成为湖南省课改的榜样学校,进而引领了君山区的全面课改;河北省三河市的冶金中学和皇庄小学,分别在当地的中小学课改中,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福建省大田县的广平中心小学等,成为该县农村课改基地校;山西省绛县横水镇初中和县直初中,成为当地课改的领头羊,发挥着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
其五,良好的课改氛围和评价体系,成为区域课改长期发展的保障。区域内为适应课改而营造和构建的良好氛围和评价体系,为每一所学校的课改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如宝鸡市课改实验校实行项目管理、以奖代补,极大地调动了教研部门和实验学校的积极性;三河市教育局在教学经费划拨、政策扶植等方面,均向课改学校倾斜;襄阳市樊城区教育系统联合新闻媒体面向社会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时期优秀教师标准”的征集活动,以此引导教师和家长转变传统的育人理念;岳阳市君山区通过“我与课改同成长”的倡导和展示,建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开放式课改文化;四川省蓬安县则制定“高效课堂评价表”,修订《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山东省莘县颁布实施《莘县中小学星级评选方案》,助推一校一品建设。
其六,课题研究成为区域课改走向深入的重要策略。教育教学改革不可能只停留在改革课堂操作流程的简单层面,在发展到一定层面上时,必须在更深层次的研究上努力,必须在“忽略”教师主导作用的初期,逐渐回归到重视“提师能”上。因此,在基层区域课改的实践中,郑州市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道德课堂的理念与实践研究”,将道德课堂的研究引向深入;葫芦岛市申请立项辽宁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深化课程改革,打造高效民主课堂的实践研究”,为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山西省绛县引进开展了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估督导中心主任刘芳领衔主持的“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成果,开展了“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濮阳县教育局则整合师训股、中小学教研室和濮阳县教师进修学校三部门,将“四步探究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一体化”开展;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围绕“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连续多年举办“育花奖”课程改革优质课展评活动,自编校本教材30余套。
其七,教师培训质量决定了区域课改推进的效度。基层课改的事实显示,基于一线需要、能准确传递课改理念、呈现课改操作技巧的培训,为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保障,在助推区域课改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除了“国培”、“省培”项目外,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和师范院校,也有大量的培训项目。但不可否认,政府意志的大型培训,往往统一安排,无法基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学情”设计课程,而市场化的培训机构,又多以营利为目的,培训的实效性无法保证。
有鉴于此,一直倡导课改的中国教师报,整合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多年来聚拢的课改专家资源,开始介入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目前,中国教师报已先后与邯郸市、郑州市、三河市、樊城区签订了培训合作的协议或意向书,其中,通过创新培训方式、强调参与互动的“区域教育‘郑州样本’——道德课堂建设整体培训”项目正在开展,效果良好。未来,中国教师报还将通过培训的输出,在助推区域课改的工作中,发挥新型媒体的引领作用。
省域课改不容忽视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从全国范围来看,区域课改工作也呈现出另外两大特点:一是以河南省为代表,全省诸多基层县域以自发行动为特点的区域课改,形成了一股“草根”的中原区域课改现象,涌现出以殷都区、濮阳县、范县、通许县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课改区域。另一个以山西省为代表,在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和教科院的引领和推动下,全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域课改现象,涌现出诸如孝义市、朔州市朔城区、绛县等典型区域。这两种现象,几乎代表了未来区域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但是,无论有怎样的课改路径和发展特色,从学校课改的点上突破,发展到后来的区域整体的面上推进,所有参与课改,并在课改中发展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共识:素质教育必须聚焦到课堂上才能真正得以落实;课堂教学必须放手,真正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主动地学、快乐地学——课改,无疑成了大家共同的信仰!
未来,中国教师报将继续锁定课改,发现、培植典型,评选新的“区域课改样本”和区域课改推动人物,为中国的课改事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