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表达我的教学观点:教有定法,学无定法。
当我们在表达教学是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时,实际上我们还必须着重强调一句,学为主体。
在过去的50年间,研究者过分重视了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研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有关教学研究主要是侧重于探讨教学的多维特性及其教学情境的问题,包括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等。其实,我一直在这样表述:课堂教学真正的考验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认知,以及这种“思想”和“认识”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呈现。
显然,学生最主要的生命成长是学习或者说是通过课堂活动来成长。因而,教学的研究恐怕要回归到“学生”和“学习”本身,才将变得富有意义和生机。新的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模式来实现,而这个模式它实在不是基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框定,而是必须体现出学习者真实的实践体验和他们的认知规律,这种被很多人指认为的“激进的教学理论”,恰恰体现出来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者对基于人学的教育的全部表达。对我们来说,这种基于人本和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表达就隐含在我们倡导的“四新”里: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
休伯特.德莱弗斯和斯图亚特.德莱弗斯曾经提出和描述了“专家教师”这个词汇,很接近于“新教师”概念,研究者认为:“专家教师让课堂管理哦和教学活动变得轻松”。
“新教师”与一般教师有什么不同:
1、并不急于对学生做出快速的评判,而是依据学生自身,让学生对自己做出评判并能否反思和矫正自己的学习行为;
2、通过监控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或辅导。一般教师更关注于课堂纪律或学生注意力等问题,但新教师可能更关注于学生的积极表现并给与充分肯定;
3、根据学生状况来决定教学内容和进度。一般教师则容易墨守成规、亦步亦趋,他们更多靠分数和学生档案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趋势;
4、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反应随时补充具体内容。一般教师的教学往往囿于事先拟定的内容,较少能随着学习进程来调整计划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5、对学生了如指掌、目中有人,基于学生的“已知”实施教学。一般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似乎没什么兴趣;
6、绝少以自我为中心,会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承认自己的错误,随时对评价做出调整和修改。一般教师较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偏袒自己的错误,更多关注自我,对于改进教学常常疑虑重重。
因此,对人本主义的追求要求我们必须重塑教学这一概念,“新课堂”对这一概念的重塑提供了可能性,并为优秀卓越的“新教师”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实际上,有很多人都试图描绘“新教师”与“新课堂”,比如威廉.格拉瑟说是“积极的”、“支持的”,罗伯特.弗里德称之为“热情的”,维托.帕隆则说是“奉献爱心的教师”,特德.赛兹说是“人道的事业”……林林总总,实质上,人本主义对教师和课堂的思考永远是:道德和人性!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没有谁能用全真的语言予以厘清并找到一条最理想的评估方案,但总有相对较好的东西可以用来表述。
实际上,新课改推进11年,对于有些人和有些学校至今还“春风不渡”,如果我们把“教师讲、学生记”称为传统课堂的话,那么,从教学手段和方法出发的课堂改良,可以称之为“一代课改”,一代课改的显著标志依然是“从知识到知识”,其课改的最显著目的依然是升学。当很多人习惯于炫耀自己的课改成就时,实际上我们必须有另一种警惕,即防止应试教育在变幻一种形式演绎它的僵而不死。比较显著的例子是,有些学校以导案、学案、训练案来掩盖其教育的实质,这样做,依然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靠控制学习、强制训练来提升所谓的教学成绩。还比如,有些学校分了小组,并且组织学生合作,但实际上只不过是走过场,而真正控制课堂的依然是教师,这些现象都令人忧心,虽然我们要学会包容一切的改革,甚至准许在改革中犯一些错误,但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伪课改和假课改,反对它们就是在反对应试教育。而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显然不同,我把新课堂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那么我再试着用十个特性来概括我所理解的这样的课堂——
1、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获得,而是通过“超市”形式,任由学生选择。“知识的超市”的隐喻是,课堂要具有三个特性:自主性、丰富性、选择性;
2、课堂的价值体现出从“知识”到“生命”的质的关注。“生命的狂欢”的隐喻是,课堂要具有三大自主特质: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
3、学生的课或者自主学习的课,而不是教是课、教师为中心的课;
4、课堂是一种生生、师生交互并共同作用的“合作”过程,因而课堂应该是一个工作“场”,当我们把好学校解读成是“一方池塘”时,那么课堂也应该是一个富有生机的“水洼”;
5、课堂是一种“个体”的内心思想、感情、心理需要,因而课堂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自主,甚至我会把学习描述成“一件个体的隐私”,教师要敢于“捍卫学习隐私”;
6、课堂终究是一种“人学”文化的真实体现,因而它应有平等、自由、民主氛围;人与人,相互包容、倾听、接纳……
7、要基于师生共同体和一切学习共同体(对子、小组、班级)的健康、持久、良性的发展,教师必须解决师生发展的冲突,明确“通过发展学生”,从而“成就自己”的价值观;
8、有从学习规律出发的科学的教学流程:自学(自主学习的简称)——展示——反馈;
9、符合“先学后‘教’”思想:教师的作用主要发挥在对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条件的创设上,所谓课堂主导,应体现在对学习困惑的“点化”、点拨上,因而课堂应遵循“先学后‘交’”的思想,这个“交”就是“主导”,而不是“教”;
10、动静结合的课。好的课堂是生命的体现,动和静都是生命的形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