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到底应该分几个阶段?课堂教学为什么要分步分段?
最早的“阶段教学法”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最先提出,他作为心理学家把儿童课堂学习的过程认定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他创立的“四段教学法”,后由其弟子席勒加以完善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再后来是俄国著名教育家凯洛夫将其改造,写进《教育学》一书中,所谓五步,即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自此“五步教学法”影响世界。
作为传统教学法,这种阶段教学法最大的弊端就是“三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致命处在于,这样的模式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不教学生“会学”知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作为工业经济社会的“流水线”的产物,五步教学法显然不适应今天社会变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不管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如何,非刻舟求剑应套五步,则难免在教学实践中显得呆板和一厢情愿,学生不是产品,教学不是流水线作业,更不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去“完成任务”,所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才评价五步教学法“是用一个现成的处方去包治百病”。显然,五步教学法存在着明显的“四化”缺陷,简言之即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当然实事求是地说,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的确在“当时”乃至于对“后世”,其对于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客观地以新课改理念评价,凯洛夫实在是落伍了的,这是不得不说的事实。
今天课堂教学的诸多问题,如果非要穷究不舍,那么,“凯洛夫”先生恐怕要给中国教育承担一些责任的。一是,学生被这样的课堂所束缚,始终处于被压抑的状态,纵然教师喊破嗓子,而学生只能是任人摆布的木偶,听戏、看戏而已;二是学生的认知始终被陷入一种精心设计的“假象”中,表面上看是会了,课上听懂了,可过一短时间又忘了。离开了学习的“体验”,什么样的知识即便能够背会却都仍有可能是“属于教师”的而“不是学生”的,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有所谓的“三维目标”;三是教师的上课,如果不依据学生的“学情”,我形容为“三缺课堂”,即缺目标、缺针对性、缺及时反馈;四是课堂效益低下,废话和不必要的环节挤占了学习时间,导致作业负担过重;五是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导致学生的厌学。教育者必须首先眼睛里要有人!
杜威对人的探究过程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思考,他按照人的探究过程提出了“反思五步说”——
第一步:暗示(情境)。暗示是指情境的启发。人们就是由于这种情境暗示而产生疑惑。但暗示和疑惑,还不是问题本身,只有问题,才能确定疑惑所在。问题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所处情境的暗示所引发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要让学生不要盲目地接受知识,而让学生多提出问题,把正在学习的知识和已有知识、经验、材料联系起来,如有不相符之处就要提出质疑;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事物和发觉疑点。学生周围情境给学生以无穷尽的暗示,学生制药投入生活,就能不断得到暗示,发觉疑点。在探究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创设或选择“问题情境”,以此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质疑。
第二步:问题(确定问题)。情境的暗示是直接而模糊的。问题是经过思考加工的,因而是见接而清晰的。问题往往是对来自情境所有暗示的整合,是值得我们花大力气着重解决的。问题的确定即探究的开始,从情境到质疑,聪明能干质疑道问题的转化,是人之高级认知活动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但问题,有真实的,也有虚假不符合实际的;有有价值的,也有没有价值的;有可能解决的,也有永远不可能活着目前无法解决的,而选准问题,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所在。
第三步:假设(设计)。假设即预先想到的探究的结果。探究方案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制订的。探究放的简与繁,却绝育课题的性质和特点。方案是探究活动的指南针,但方案不可以一成不变,要不断调整、完善,方案中预先设计探究的目标、原则、背景、地点、条件、手段、程序、方法、要求、经费、组织分工等。假设的预见性,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周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探究的成败优劣。
第四步:推理(推论)。制订假设和探究方案后,往往不立即进行检验,而首先在大脑里进行检验,即推理。推过推理,假设和方案得到调整、修正、充实、完善,更加趋于精确,更合乎实际。利用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以及进一步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推理,一方面为下一步实验、检验打下观念上、思想上的坚实基础,另一发面避免那些难度大、风险多的实验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在很多情况下,推理和实证一样对探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那些简单直观的课题研究,则无需推理而直接进入实证,推理可以从简或从略。
第五步:检验(实证)。实践、实验、证实,都可以作为检验手段。经过了一番推理的假设,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转化为结论。有时,可以用直观的事实证明假设,如在天文学领域很多发现主要是靠多次的观察;但在很多情况下,在很多领域,需要进行实证,经过推理和实证后确认的任何结论,都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这决定于实践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因此往往需要进行反复的实证。
以上五步,不难看出还缺乏对一般探究过程社会性一面的关注。正如犹尔泰所说,人的所有精神活动是人与外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都要经历体验、表现、理解三个阶段。人不仅要获得自己的体验,还要表现体验,表现体验是为了叫人理解,并获得别人的尊重。因此,还有人在杜威的“五步”之后豹尾续貂,建议再补充两步:表达(表现)、交流(理解)。但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情况下,如果课堂教学的环节过多,则会致使课堂教学过分支离破碎,反而会对学习的认知是一种损伤。
我一向赞成,把课堂分为三类,一类是比较低级的知识课堂,这类课堂一般采用的也是比较低级的教学手段,如灌输、死记硬背、反复训练,无他;一类是比较高级的能力课堂,最高级的是智慧课堂。知识课堂要升级为能力课堂,中间的“开关”是应用,离开了对知识的应用,则不可能有真正学习认知的发生,单纯靠记忆得来的知识是不可能牢靠的,离开了体验的知识只能是死知识,而这样的课堂无非是培养“两腿书柜”,知识一旦完成升级则发生了“质变”,变成了能力课堂或者智慧课堂,但我们也必须清楚,仅仅掌握了对知识的应用,还不足以说就是智慧课堂了,其实,智慧这东西它必须借助“融会贯通”这个词方可完成,而前提是也需要一个开关,这个“开关”叫做“情感”,课堂怎能离开情感呢?当我们说课堂即情感时,请一定不要忘了教师必须能让情感在场,而前提是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情感,这远比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师自通”,无师自通是因为我们始终有“大自然”这位无所不知的老师的存在,因而“师法自然”可能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其实,世界上的任何知识最初都来自于师法自然。
新课改理念早就告诉我们,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很愿意把“主导”解读成“主要在引导”的简称,理解了教师不是决定知识学习和学生成长的那个人之后,那么,教师的主导则体现在两个字、三方面上,两个字分别是“引”和“导”,引即带入,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任由其去充分体验;导即导向,像导航仪,导不是替代,而是指引。所谓三个方面,第一即情感方面,教师要敢于实现变“导入知识”为“导入情感”,是煽风点火,是点燃激励,像“政委”;第二即技术方面,教师要把握教学流程,什么时候组织自学,什么时候开始展示,什么时候问题反馈,要始终拿捏好“火候”,像厨师;第三,即知识素养,你不可以老是出现常识性错误,否则如何做好“平等中的首席”呢。
我还是要回到文题上来,回答关于流程或者说模式的问题。教学当然需要模式,但我们必须清楚,模式不是模式化,流程也不可以固化成企业生产的流水线。课堂强调模式,其实是想让课堂更加接近于学生的认识和学习的规律,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即接近于学生的“自学”,其实,自学这个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是“自主学习”的简称,即我们在实践中推广的“独学”、“对学”和“群学”,群学你也可以称之为“组学”。如果你坚决反对“模式说”,那好,我们换成新课改的词汇,说自主、合作、探究。或者我们这样说,课堂要贯彻这“六字真言”,自主即自学、合作即展示、探究即反馈。我说的课堂模式也就是指,课堂流程必须包含“自学、展示、反馈”三环节,这显然不是我们高效课堂自主发明的,恰是来自于新课改的实践发现。
好的课堂都必须同时拥有这样的“三个环节”。有了三环节的课堂才有资格说是达标的课堂。当然,时下有太多的学校似乎都有自己的模式,什么四步、五步、六步的,并且把每一步都细分化几分钟,其实这样做也没什么,课改初期需要这样做,因为不这样规范,则根本不可能完成课堂的根本性转变,你千万不可以任由教师去“审时度势”把握分寸,表面看起来是该这样,可实际操作时便会发现,一旦缺乏严格的规定,课堂仍然会一片混乱。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多时候是一对矛盾,他们甚至对立到了势不两立、水火不容。我反对把课堂模式化,但我主张课堂教学必须建模立章,这很像是红灯停绿灯行的“交规”,你不可以因为哪辆车是“宝马”变准允它横行吧,可现在又很多学校一直在宽容有人“横行”,还把横行美其名曰教学艺术,难道艺术就是“胡搞”?别指责我说反对教学艺术,我不反艺术,我反的是表演课,这样是课堂再说“学生主体”岂不是谎言?如果非要我解释教学艺术,那么,我相信教师在两个方面需要“艺术”一些,一是要艺术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另外如何“利用学生”则是教师课堂最大的艺术。其实高效课堂的支撑就是十六个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千万别把利用理解成一个贬义词,我们忘了学生太久了,忘了他们首先是人,也不相信他们每个人都是天才。说天才更多的是在激赏学生,但教师必须接受这个观点,学生是教学的第一资源,而教师是班级第51名学生!
要鼓励教师利用学生,前提是要研究学生。教师如何利用学生?在实践中,我们的重点是利用了学习小组,当然高效课堂主张的小组和传统意义的小组学习不一样,分法不一样,功能和承担的任务也不一样,我们强调组间平衡,同质异组,组内分对,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而对组内对象,又从差异出发,实现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要求、分层达标,你这样理解小组吧,我们称为没有围墙的“小班化”,而每一个小组的组长,都相当于一名老师。在小组内部,每个小组必须自主解决70%—80%的学习任务,并且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独立组织组内展示,这样的展示被称之为“小展示”,凡是学生自主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经由教师在学情调查环节发现,然后才组织“大展示”,小展示和大展示不同,小展示是展示学习成就,而大展示是“展示错误”。
其实,课堂模式有几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课堂必须是基于学和服务于学的课堂。一旦围绕着学来组织,即便是没有具体的模式,也有资格称为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