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李老师,最近几年,您好像对小语教学多有批评,说小语的最大贡献是“把说教升级为表演”。您甚至还这样说,小学课改最大的堡垒在小语,尤其是小语名师。但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批小语名师正作为一道教育景观,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讲台和教育媒体的版面上,他们正享受着一线教师的热烈追捧,难道他们的课堂教学也有问题吗?您认为小语教学的问题出在哪里?小语教学要向何处去?
小语名师:从“说教”到“表演”
李:我是对小学教学流行的“表演风”有看法。如果说几年前,小语教学是说教,现在这个时期,进入的是“表演”。
前一段,有关教学部门组织了一次小学优质课汇报活动,指定我去评课。我听了两节语文、一节数学,说实话我很失望。参与授课的三位教师都是所谓的“名师”,其中一个还是我的好友,6年前,我在某一个省的一次教学活动中听过她的课,这次在北京听的依然是6年前她曾经上过的那节课。6年过去了,环境变了、学生变了、形势变了,一切都变了,可她的课堂环节、教学形式、课堂对话甚至是她的每一句话竟然一成不变!搞笑的是,在自评环节,她还竟然大肆嘲讽时下所谓的教学模式。
我在评她的课时,毫不客气地指出,我说这节课她展示给大家的,不是教学模式,是“模式教学”,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僵化、教条;其次是,侮辱了学生的智商;第三,是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侵占了学生的思维时空。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节课相对于更加传统的说教课堂,已经进步了不少,这是可喜的,但我们同样应该从新课堂的价值纬度上,客观地看待这节课的不足,以利今后小语界能走出现有的教学误区,走向良性教学的轨道上来。
比如,这节课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主题预设,要求学生从一句话中读出“深刻含义”,有学生站出来已经回答得很好了,但不是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于是教师就一遍又一遍地在反复追问,学生们被逼得很是尴尬,有些开始小声嘀咕,你到底想让我们说什么?
再比如,有个学生结合社会现实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很多听课老师都笑了,教师察觉到之后,只是蜻蜓点水地夸了一句:你真善于思考,便示意学生坐下。
我只是举这两个例子,我不加分析。请老师们思考,我为什么要说这节课有问题?我们总是在说语文即生活,你看,你连课堂现场都不重视,哪里的生活化?你非要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又哪里来的思维能力?时下,小语名师们依然在重复着自说自语、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的教学,呷着嗓子读、飘着眼神演、扭着腰肢讲、翘着指头夸,比的是课前预设谁更巧妙,课上表演谁更生动,与其说课堂教学,不如说是在欣赏教师的知识储备、表演天赋、普通话水平。
我可以这样下一个结论,小语教学依然还停留在“师中心”的旧课堂时代!
最近,我还看了一个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视频。我对他的“学养”是肯定的、敬佩的,这位老师的课很有特点,被很多人誉为“诗意语文”。但我依然要禁不住泼点冷水,我只能说这样的“诗意”是老师自个的诗意,这样的课堂是老师自个的课堂,而因为不是学生的课堂,自然这样的课堂诗意也不是学生的诗意。这位老师在一次公开课后忘乎所以地这样说:“谁说语文老师要少讲”?我只能告诉他,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是在欣赏、赞叹、钦敬老师果真了不起而已,因为任何学习都是自我体验的过程,经历这样的课堂和看电影差不多,我没有抹杀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收获,但这样的“获取”和自我“体验”完全不是一回事,亦不可同日而语。更何况,真正的诗意,是必须敢于让学习者去感悟和寻找到的,学生没有诗意,那只能说明老师自己在“湿”。
如果有机会,我会建议这位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去“湿”,枝条湿了,才有可能绽放鲜花,而“干枝条”,只能点缀些貌似很美丽的塑料花朵!
老师可以表演自己的才学、素养、幽默、情调,教师是点燃学生的人,教师更应知道,点燃之后熊熊燃烧的只能是“学生自己”,这句话还可以说,学生才是火把本身!
希望我这样的评课,没被人误读成是在批评这位老师!他是一个名满天下的大家,他的作用是在引导小语的发展,因而他的课堂是关乎整个小语的!
同样的话我还想说给所有的名师们,在你们的背后,都有一大批一线教师追随,但真正的名师首先必须是“明师”,明在哪里?如果用一句话说,我这样概述: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是一场从“学情”出发,以学生为“主角”的双边活动,它展示的不是教师的教学技艺,而是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学习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一旦离开了学生的学,课堂就丢了魂儿,教学就蜕变成了教师的说教或者表演!
一个特级老师的价值,不应该体现在让中国小语教学从说教时代“进化”升级为表演时代!
说教不是教学,表演亦不是教学。
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小语界诸多的“XX语文”、“XX教学”,大多是从教师出发,以教学艺术为支撑的“教师课堂”!
好在,有越多越多的教师看透了名师们的真相,有位小语教师告诉我:占用学生宝贵学习时间来展示自我对教师来说是可耻的,对学生来说的可怜的。有的课堂并不是为了教学生学习方法,而是让孩子们配合自己演好戏,教师是主角,本该在课堂占有主体地位的孩子们却成了配角。可悲、可气!
其实,没谁否定那些小语名师们表扬的到底是不是精彩,而是提醒他们注意:别老是鸠占鹊巢,因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应该是主角!否则,便是喧宾夺主,便是打着诗意的幌子,对儿童世界的“野蛮占领”,这和当年西方的殖民做法一个说辞。
谁的课堂?
李:我一直有个观点,听课其实不是听知识,更不是考察教师所谓的基本功、欣赏教师的教学艺术,那是干什么?
听课其实是在解读教学背后教师有着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如果把一堂课比喻成一座房子,那么,教育教学思想则是立柱和房梁!
什么人上什么课,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形态。
教学的背后是一种教育教学思想的支撑。教学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育人最重要的手段和阵地,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师必须醒悟,知识和能力、智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关键的是要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能力,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支撑生命的成长。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句话相信所有的教师都耳熟能详,更何况是名师们呢。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拿着放大镜,都很难“发现”学生。敬请理解“发现”这个词,有些老师会反问我,我在课堂上不是一直在让学生回答问题吗,我说的“发现”不是这个层次的意思。我是说,学生主体意味着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这个问题的表达上我赞成杜威的观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仆人”,然而,我们的很多名师不是这样,总喜欢和习惯于扮演“主人”!
请问,教师喧宾夺主的课堂的好课堂吗?
显然不是。我所理解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在重建教学关系,重建教学关系其实就是在“重建课堂伦理”,说白了也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人,让教师当好仆人。当教师混淆了自身角色时,那么整个课堂伦理便是混乱不堪的,课堂伦理混乱不堪的也便是“不道德”的。
今天又多少不道德的课堂,就决定着明天有多少不道德的人生!因此,把学习还给学生,不止是教学的问题,更是人生的问题、生命的问题,国家的问题、民族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课堂便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便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国家便有什么样的民众!
如果我们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必须坚持三条教育教学的底线:
1、捍卫学生学习的权利;
2、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3、关注生命状态和精神、道德成长。
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还要体现出这样一个原则:为了学、服务学、设计学。
从三条底线来审视今天的小语,那么,名师们就必须要敢于“隐身”,“师退生进”是一种教学境界和人生境界的考验。我相信大多有良知的名师敢于选择必要和适度的“自我牺牲”,我们必须看到今天中国的教育,再这样“教”下去,人将不认、国将不国。
不可对立地看问题,其实课改无非是明确教师职责和学生权益的双重问题。学生是学生的主人,这句话不仅在指课堂教学的“权益”,更是在指生命成长的权益。当无法落实学生的学习权益时,任何课改都只是一句空话。我甚至建议一些课改的学校,在条件具备时尝试研究和出台“学生学习权益法”,以此明确和界定师、生共同的权益有哪些?
教师必须理解“学习”这个基本概念的几个表述:
1、学习是一个私人化事件;
2、学习是一个从自身基础出发的“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
3、学习是一种情感体验。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尤为打蛇的“七寸”。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总结为16个字,我把这16个字叫做“真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相信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的立足点,不相信便会不放手,则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很些老师“害怕”放手,骨子里的不相信导致的,开放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
“解放学生”是教育者毕生的使命,教育是什么?使人成为人。我们再也不要把教育理解成控制、管束、囚禁了,解放什么?解放时间和体力;解放思维,让一切的教学预设都服从于学情、现场,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敢想、敢说、敢做;解放学生的创造力,让学习百花齐放。
“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智慧的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从来都不是体现在讲台上的表演,而是体现在如何把学生当成最重要的资源,去开发、唤醒、点燃上,不是有人说教育即点燃吗?
“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学生,在学中生;学校、学校,学生学习的学校。
着16个字,还可以浓缩为一句话:信仰学生。信仰什么?可以概括为8个字:以生为本、尊重生命。这样的教育教学需要“从学生出发”,而不是仅仅把小语课堂升级为“教师表演”!
教师是谁?
李:教师即条件,即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设和提供“条件”的人。
还是要引用《种子的信仰》里的那段话: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了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引申开,这段话既是说好学校是一方池塘,更是在形象化地描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挖池塘的那个人!
其实,传统教育教学的症结所在就在于对教师的角色认知不够。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角色,“认识”的教师,也便很容易厘清教育是什么、如何实施教学、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等等一些列看似棘手实则简单的问题。传统教育教学的“病灶”体现在给教师的定位是错误的,教师是一个“二传手”,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将所有关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一切都要经由教师传递给学生。
当教师是个“二传手”时,考验一下就来了:
1、你会不会传?
2、你用什么方式传?
3、你如何确信已传给了学生?
4、你能数十年如一日,保持传的状态吗?
我还可以这样下结论,经由“二传”才能抵达的教育,是一条死路!
我还可以这样明确,当今中国教育必须直面和解决摆在眼前的三大现实问题:
1、如何让普通教师上出不普通的课;
2、如何让普通的学生学得不普通;
3、如何让普通的学校发展得不普通。
出路只有一条,改变教师的角色——变二传为“放手发动一传”,即让学生和知识、学习、成长直接对话。而不是由教师决定一切!请记住这样的教训吧:无限放大教师的作用和教的功能,都是反教育的!
教师的高度不应该成为学生的高度,更不应该决定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师当然也不是一个只知道奉献的人,他可以是蜡烛,照亮别人也得照亮自己,可惜很多人依然以为教师的“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教育的生命所在就在于“以人为本”,教师同样必须作为一个发展者而屹立于学生中间,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然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是取向于牺牲一方的,要么是牺牲教师成就学生,要么是牺牲学生成就自己!传统名师们就在这样的矛盾下,艰难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的!
因此,中国教师报才提出新教师这个基本概念,并同时主张,教师的人生价值必须体现在“发展学生、成就自己”上——通过发展学生,从而成就自己。而不是牺牲学生,成就自己!
教育的希望在新教师。
新教师必须树立三个观:
1、教育观:教育即人学;
2、教学观:一切的教都必须服从于学生的学;
3、学生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
那么,教师是谁?
教师是创造学习“可能性”的那个人,他的职责就是“挖池塘”——激励、唤醒、点燃。
对教师这个职业,我认为80%就体现在这里,而教师20%的作用是在以“学中心”的课改背景下,掌握好课堂教学的基本“学习流程”,真正领会好课的标准,建构起以16字为灵魂的教育教学思想。
有人夸耀说某某老师的课真是生动,在讲台上把自己感动哭了。的确是这样,但孩子们往往会纳闷,老师怎么了,是不是突然生病了?因此,教和学、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对立”的双方,千万不可把讲理解成教学的全部!
好课是什么样的?
李:任何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都具有相似的共性,而唯有“师中心”、“教中心”的课堂才会放大教师的个性、强调教的功能。
一切以学为中心的课,都无一例外地是从学出发,这样的课堂一定具有这样的流程:自学——展示——反馈。当然,自学这个概念是自主学习的简称,它包括独学、对学、群学,也就是先准许学生去学,然后学得如何,展示出来。展示作为一个课改背景下诞生的新的教学词汇,它的含义是:1、展示即发表;2、展示即暴露;3、展示即提升。反馈,即是改错,也是提升和拓展。当然,对于那些善讲也乐讲的教师,你也可以理解为“讲授”,没关系的,你只需要坚持是“先学后讲”就是正确的!我还可以这样表述,没谁不让教师讲,但你要有的放矢地讲,讲不是卖弄,而是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但讲多了肯定不宜,因为原本可以练很多张嘴,最后却只练了自己!
那么,好课是什么样的?好课有6大共性:
1、学生的课堂;
2、动静结合的课堂;
3、注重学生展示的课堂;
4、师生相生的课堂;
5、有自学——展示——反馈流程的课堂;
6、生命狂欢的课堂。
如何评课?李炳亭五条:
1、看状态(听声音、看动作、察表情);
2、看参与;
3、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
4、看流程;
5、看师德;
课堂教学的三条高压线:
1、严禁满堂讲;
2、严禁与学生抢风头;
3、严禁群问群答。
最后,我必须说当前的小语是没未来的!它唯一的出路是“走向学生”。否则,所谓全面发展,所谓学习能力、创造性、对生命的热爱都将是一句空话。我再重复一遍,教育其实很简单,就一句话5个字:从儿童出发!
好课必须是师生共舞的课!
关于几个常见易错问题的回答
1、教师表演是为了展示学科魅力?的确,教学需要教师展现学科魅力,但抑制学生去学,根本不可能让学生“找到”学科魅力,或者说唯有让学生去学,才可能找到学科魅力,找到才是学习的关键!
2、教师表演艺术高超的课才是好课?这是完全错误的。课堂看学生!
3、教师不会能教会学生吗?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不会是无法教会学生的,这是事实。但学的课堂上,当学生被当成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而利用时,在教师不会的情况下,学生会就不奇怪!
4、放手让学生学,课堂岂不乱了?是呀,乱而有序,更何况,学生是个“活物”。不要怕乱,或许在孩子们眼里,这样的课堂才如鱼得水。死翘翘的课堂不乱,但缺少生命迹象。
5、教师不能讲吗?没说不让讲,但说了什么时候讲——先学后讲!
6、生命如何在课堂上得到关注?按照儿童每个人的方式,让儿童自然成长。
7、学生动起来影响教学进度?进度是个欺骗性很强的词,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但有时候我们的进度完成了却未必完成了教学任务。更况且,要明白磨刀和砍柴的关系,一旦学生会学了,课堂就会呈现加速度,开始时慢,以后就会快起来的。
8、学生不会学,讲还不会,不讲能会吗?学生不会,是因为我们没教他们如何学过,不会也许是讲得太多,唯有让学生动手去学
9、教师是传授知识的?还有人格的养成呢、道德的修炼呢、精神的发育呢,我一直在讲,唐僧是个好老师
10、专业化不高的教师能成为好老师吗?不可以,但我说的专业化和时下的专业化有所不同,真正的专业化不是仅仅指教师的知识储备,而是对学情的把握、对学生的研究、对生命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不让教师讲,那干脆取消教师好了?又是对立看问题!教师即条件,没有教师学习发生肯定会大受影响,所以,既不能放大教的功能,也不可消弭教师的作用,要实事求是,客观一点
12、教师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说,的旧概念,新的课改背景下,教师首先是组织者、其次是引领者,最重要的是是发展者,教师必须得到发展,但这个发展一定是通过发展学生从而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的!这很重要
13、那还需要教师奉献吗?需要,但不能以牺牲教师来成全教育,能不能鱼和熊掌兼得?但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奉献,我们必须理解和分清奉献和牺牲是两个概念。
14、教师就是教书?这是教育的悲哀,教师的肩头承担着未来……
15、全社会都没信仰,教师如何找到信仰?信仰是信而仰之,教师的信仰首先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其实,任何信仰都要从人出发、落脚在人上。教师应记住8个字:以生为本、尊重生命。
16、课改的改是改良?回答到现在,我可以下一个结论了,真正的课改是改革,是重建,而不是改良,前7次课改失败的价值就在于告诉了我们,改良无异于自寻死路!说是重建,意指围绕着“学生”、“学习”,重建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17、新的教学系统是“生中心”、“学中心”?是的,课改是重建系统。这套系统的核心是教学关系,即“惟学”,而师生关系即“惟生”。把学习和学生提高到一个应有的高度上,其实也是在维护教师的权益和教学成果,课改不是批斗教师!
18、课改的敌人是教师?这是完全错误和荒谬的。课改的敌人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是既不把学生当人,更不把教师当人的专制和奴化教育。
19、传统课堂真的一无是处?如果不能站在民族、人性、生命的高度上审视就看不透传统课堂的罪恶。单纯的就技术和教学环节而言,是没有意义的。抛开关于传统课堂的是非不谈,我只能这样说,教育再这样下去,这个国家没希望!
20、教育的希望在新教师,可教师要面对升学呀?新的课堂从来没要求牺牲升学,会考试其实也是一种素质,即便是为了考试,我建议也必须探讨课堂教学的改革。传统的升学其实是牺牲了学生中的“大多数”,显然不是面对全体,这和教育的公平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也是没有人性的!课改的实践早就证明了,升学只是好教育的副产品!
21、教育的正产品育人?是的。既育学生,也育教师。我以为找回人的尊严,让一个人热爱生活、生命,并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当然,这个人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教育其实就是就是为了推动人类的心灵进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但当下的某些教育却不是这样!
22、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要求?但反过来,经济社会要服务于教育的发展。老百姓都明白挣钱为了娃儿。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可我们除了口号,并没做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