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教育学”的三个谜
(2011-09-04 12:14:1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采写 |
前景“教育学”的三个谜
本报记者 李炳亭
20年前,本科毕业的张雷被分配到辽宁省北票市一所乡镇学校教书,他心甘情愿地当了一名农村教师。他挎上一架借来的相机,骑上自行车,带领他的学生们雄纠纠气昂昂地去春游,他承诺为孩子们每个人送一张彩色照片。他说,那时候冲洗彩照需要跨市到锦州,往返一趟要坐9个小时的火车。当他返回学校,把照片送给孩子们时,欢呼的惊喜就沸腾了那个春天。那时候,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年轻人很“另类”。
如今,在他的学校,一个老师竟然可以同时上4个班的课,“一拖四”,简直是闻所未闻,他的课改够颠覆到家了吧!
关于今天的前景学校有三个谜:
第一个:“一拖四”这样的课是如何上的,为什么要让教师这样上课?是冒失冒进还是教育教学规律下的必然?
第二个:他竟然出台了关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权益法”,他要用“法律”来捍卫学生自主成长的权益。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前景是不是以此“界定”清楚了“主体”边界?
第三个:他说他的一切改革,都是基于对“人”的思考,他不仅要捍卫学生“自然成长”的权利和权益,而且要让每一个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去发展学生、成就自己。前景学校是如何为教师确定“角色”的,他们是如何“认识”教师的,教师是怎样一个人、一个职业?
前景用这样的三个谜,来重新书写“前景的教育学”!
“一拖四”,这样的课如何上
新学期开始,张雷给前景三所学校的全体教师布置了一道同样的研究性“作业”——卡拉OK厅与课堂。
他的助理李小东说,这就是典型的“张氏教育思维”。在校级领导业务辅导班上,张雷这样问大家,如果把卡拉OK厅当做一个另类课堂,而把每一个演唱者当做学生,请问,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扮演什么角色?李小东说,张雷这个新颖的借喻一下把校级领导们点燃起来了,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李小东说,这个巧妙的“卡拉OK厅”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了什么是课堂,什么是学习,也进一步认清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地位的核心内涵,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学生应该是卡拉OK厅的“消费主角”,是“演唱者”,或者称为“有需求者”,而教师这个角色其实应该充当的是卡拉OK厅的“服务员”、“音响师”。李小东还说,办学者必须从卡拉OK厅的服务理念上去理解教师的职业,教师这个角色的核心就是“服务于学习”、“服务于成长”。
唐菊芳老师是在上学期“临危受命”,被张雷指派去上“一拖四”实践课的。张雷叮嘱她说:我让你上的是实践课,不是试验课。
有个别领导建议张雷能不能找个初一班先“试验”,张雷的犟脾气又上来了,他说,我就要找初三班去“实践”,而且还要证明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成绩,还会有助于提升成绩。同时被指派上初三实践课的还有于清秋、韦晓莉、储晓华等几位老师。几个人真的是忐忑不安,毕竟离中考只有不到三个月了,万一“演砸”了如何交代?
唐菊芳老师用八个字来概述刚接手任务时的心情,“提心吊胆、如履薄冰”,如今她谈起那时的担忧时觉得很好笑。她现在终于可以轻松地向记者一语道破她真实的体验了,她说:有什么神秘玄奥的,教师不就是个学习组织者和卡拉OK厅的服务员吗?
储晓华老师教数学,她这样描述“一拖四”课堂的基本流程——
上课铃打响,每个班的代课班长带领全班同学宣读“学生誓词”;
学科组长为每组发放导学案;
小组长组织所在组同学独学、对学、群学;
小组组长调查本小组学情,然后利用三色旗“标示”学情。
以上为课堂流程的第一环节。这个环节叫“自学”。
唐菊芳老师说,当初自己接手任务时就考虑到了教师“精力”、“时间”的分配问题,她们几个人灵机一动,就想到了用“旗语”来标示学情的妙招,每个小组事先准备一块橡皮泥和红黄绿三面小旗帜,如果橡皮泥上插的是绿色旗,表示本组集体完成了学习任务,黄旗代表有某种程度的问题,而红旗代表遇到了严重的问题。
储晓华老师说,比较难以操作的是第二环节。搞不好教师会顾此失彼、手忙脚乱。
张雷说,这个环节才体现出来的是教师的课堂策略和操作艺术,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储晓华老师是采取几个班级“错时”操作的——
她先去一班,组织“亮旗”,依据“红旗”来组织“展错”。
她说接下来,教师课堂组织的“学问”大了。比如她会在一班的“展错”结束后,带领这个班的部分学生去二班“通报学情”,这是她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走班交流”。
而与储晓华老师的做法不同,于清秋老师在第一个班就开始采用“走组交流”了。比如,当她在一班进行学情调查,发现每一个小组亮的是“黄旗”、“红旗”,她会马上公布学情,然后“悬赏”看那个小组愿意充当“帮扶组”,这样,不需要自己出马,问题就解决了。
唐菊芳老师的做法又与她们两个不同,她会打破班级界限,把遇到相同问题的组“跨班”组织起来,比如“黄旗组”与“黄旗组”结合,“红旗组”与“红旗组”结合,形成“研究性碰撞”,她站在一旁点拨、引领。她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不要以为当学生都不会时“群学”的结果一定是学不会,不是的,“不会”有程度的差异,“不会”也是稀有的教学资源。有时候几个“不会”的人加起来就等于大家都“会”。
以上这个环节叫“展示”,其主要形式是“交流”。
最后一个环节是反馈。
储晓华老师的做法先是放手让每个小组组织“组内反馈”,然后让学科组长组织本节课的测评。于清秋老师是组织跨班反馈,唐菊芳老师是跨组反馈。
张雷说,近一段时间学校在重点研究她们各自的经验,争取找到一个简单、通识的方法然后向全校教师推广。
李小东说,一拖四的课堂比以前开放程度更高了。她还对教师们总结出这样一个教学规律:自主程度越高、创造空间就越大、课堂氛围就越好、学习力就越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成长的主人。
张雷说,我就是用这样的课堂形式,去“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他还向记者“坦白”,这样的课堂改革还隐含着他的“苦心”,他想逼一下那些死抱着传统课堂不改的人,看他们如何同时“讲”四个班的课!张雷还告诉记者,以后,前景要准备让一个老师同时上10个班的课,这样的课堂就真正是卡拉OK厅了。
“认识”教师
前景这样的课改是心血来潮的冒进蛮干吗?
前景现有三所学校,接近6400名学生。张雷说,这所学校承载着我的身家性命,全部心血和教育理想,我会别有用心地整垮它?笑话!
记者在前景采访,正赶上前景学校在招生,满校园人头攒动、火爆热烈。不时有家长闯进张雷办公室,吵闹着非要给孩子报名,张雷正经历着课改之后的“幸福烦恼”。这一天,上海金苹果学校周玉薇校长来前景学校交流,她感慨地对记者说,民办学校这样的盛况很多年没见到了。记者随机采访一个学生家长,为什么非要花钱来前景?他这个农民装束的人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前景学校没作业,老师把孩子当成人。
去年,前景在中考前一个月接受了这个一个学生,一个一天英语没学过的“特殊”学生。之所以选择留下他,张雷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张雷找到于清秋老师,于老师起初还很犹豫,眼看就要中考了,这样的学生如何教?
张雷对于老师说,既然你不知道如何教,那就把这个问题交托给同学们吧。
于老师果然把他交托给了她班的孩子们,孩子们是如何“教”他的,于老师说其实我也不清楚,总之,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这个一天没学过英语的孩子,竟然在一个月后的中考时,考了60多分!
张雷说,这个“课题”不仅震惊了全体教师,也再一次让他“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作为“学生”的这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学”的神奇;一个是作为教师的这个人,唯有“相信学生、利用学生”,激发学习,才可以创造神话和奇迹。
张雷说,办学校、当校长、做教育,其实就是“认识”教师。
教育教学的一切关系,说穿了都是围绕教师最根本的“角色”来建构起来的。
对这个角色的追问是:教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职责是什么,使命是什么,去做什么,在那些方面行使自己的作用、发挥角色的价值?
张雷说,如果一个校长缺乏对教师角色最清晰、最本质的思考,是不可能处理好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其实教育无外乎处理好这两个关系,而维系这两个关系正是教师角色。
有人曾经质疑如果一个教师可以上四个班的课,甚至一个老师可以上10个班的课,那教师是不是就不需要了?
张雷说,教师上课,无论是一人上一节还是一人上10节,都必须是围绕“学”来设计、实施、服务。他说课堂的魂在学习,支配学习的是学习创造力。如果接受这个观点,那么,请问,传统课堂的学习创造力在哪里?又如何发生创造?因此,课堂教学的前提首先是至少不能干涉学生的学,至少应该准许学生学。
准许学生学就意味着要放手。这样的老师是“及格”的教师。如果你要成为一个“良好”教师,还要记住不仅要放手,还要发动!完成“发动”就成了“点燃者”了。但,这样仍然不能称为“优秀”教师。优秀教师还要学会“利用”学生资源,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必需的帮助。
张雷很赞同本报“好学校是一方池塘”的观点。他解读说,其实教师就是挖池塘的那个人,“挖池塘”意味着教师是一个学习环境的提供者。因而,还可以简略概括,教师即条件。唯有具备了学习的条件,才会有学习的真正发生。
张雷说,凡事不可以以对立的观点来看问题。他还举《西游记》唐僧的例子来说明,他说:按照今天“专业化”的眼光看,唐僧是绝对比不上孙悟空的。如果真的没有了唐僧,那同样也完不成“取经”大业。教育其实就是“师生合作”,是“共同”去发展一项事业,按照今天新课改理念解读,唐僧不就是一个组织者、发展者、信仰者吗?他的作用恰恰是体现在“挖池塘”上,为取经创造最主要的“条件”,而且用信仰去激励每一个在路上的“学生”。
在张雷看来,教师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是一个学习条件的创造者;不是一个选择了牺牲的人,而应该是一个发展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信仰的缔造者。
发展者,在前景的教育学里,他要求教师要为自己负责。当然这个发展者,必须是基于通过“发展学生”来完成“自我成就”的,而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
信仰者,在张雷看来,教师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尊重生命、追求美好、传播信念的人,并且以信仰为每一个人的成长注入动力,去守护、点燃、激昂、绽放每一棵生命。
学生是谁
张雷在墙上画了两个圆,一个标注为教师,另一个标注为学生。
他指着“学生”说,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该是“发现学生”。离开了对学生的研究,岂会有教育呢?教育的本质就是“从儿童出发”。
张雷平时还担任着一个班的副班主任。之所以选择这个班,是因为班主任梅丽丽遇到了一个很让人头疼的孩子,这个孩子每一天都要与同学打架,张雷说,那我们俩联手去“发现”他吧。梅老师告诉张雷,这个孩子喜欢画画。
张雷找到这个喜欢画画的孩子,对他说,你看咱们全校那么多面黑板,你如果每周帮忙画一面,我就奖励你一件你想要的小礼品,如果每一天画一面,我就在全校给你办画展。可想而知,这个喜欢通过打架来宣泄自己的孩子,用了另一种形式来展示自己。他开始风雨无阻,开心地每天都要画一张黑板报。
他不打架了。当圣诞节来临时,张雷掏腰包买了一个大蛋糕,梅丽丽老师特意安排这个孩子为大家分蛋糕,他每切下一块,都要端到同学面前,诚恳地说,我以前打过你,现在借这个机会向你道歉,希望你原谅。
张雷说,教育不是惩治缺点,而是发现、放大优点。一双打人的手,变成了能画美丽图画的手,能为每一个同伴切蛋糕的手,这样的教育让张雷很欣慰。
张雷想尽一切办法,把前景办成“一方池塘”,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发现、展示的机会。前景的校园文化,其实就是一篇“大童话”,他们按照年级设置不同的“童话主题”,学生们其实就生活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每天中午,学校都会孩子们提供“童话”展演,一个班一个班地轮流下来,他们还把每个班的展演拍摄下来,在学校大屏幕里滚动播放。前景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楼梯、每一间教室都还给了学生,都展现的是学生的生活和生命气息。校长助理柏建军说,前景的文化和前景的课堂,都是属于“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校长的。
张雷曾经做过这样的一项统计,以前学校搞“学生每日常规30条”,他发现其中有27条都是“不许”,他举例说,连上楼下楼如何走都规定死的,甚至都要安排教师们轮流值日去维持秩序。他说我们总把教育不是控制和管制,而是放手和激励挂在嘴上,可一落实在学生工作上,往往就简单粗暴地变成了这不准、那不行上了,哪里有什么学生主体?哪有有对学生基于“人”的尊重?他决定把“每日常规”问题交付学生,他们是否需要常规,需要什么样的常规?
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开始讨论了,最后大家一致的见解是需要有常规,于是学生们自发地组织了一场关于“常规”的群众性征集。
张雷说,当把原本属于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之后,你便会发现教育就开始变得简单、有效、充满生机了。
在前景,一切事情他们都这样追问,有什么事学生办不了?能不能尝试先让学生去办?
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才从尊重学生出发,开始逐项逐件地研究、确认、界定、落实学生权益。于是,才有了“学生学习权益法”的出台。
在这样一部草根“法律”中,关于学生学习权益的规定分门别类有很多条,如在学习成绩项中规定:1、学习是私人化的事件,教师无权对学生的学习横加干涉;2、排名和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道德的行为;3、学生有选择作业和拒做作业的权利……
在前景的教育学里,学生是作为主人而存在的,在学习权益上,学生有学习的权利;在人格上,学生有获得尊重的权利;在兴趣上,学生有享受学习的权利……
当然,这只是刚刚尝试,对于前景而言,还有什么具体实在的问题等着他们去解决。好在,他们正走在一条通往人性的教育大道上,我们相信前景定会“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