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什么
(2011-02-23 12:37: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效课堂 |
——为《多元互动高效课堂作序》
教育的问题其实就是课堂的问题。要不然我们这批课改人不会死揪课堂捻针尖,更不会把“教育之病”概括为“课堂并发症”。然后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教育与教学分而处之,却独忘了课堂原本就是“整体教育”最直观的呈现,课的问题解决不了,什么素质教育都是“伪素质”的教育。这道理其实很通俗,学校以课堂实施育人,可我们的太多课堂并不合格,不仅在时间效率上十分低下,更是因为缺少人性关爱和精神自由而导致“营养”不全,以这样的课堂来哺育学生,结果可想而知。
对于校长而言,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严把课堂质量关,因而我们说校长必须根扎课堂,研究课堂或者因课堂而引发的教育问题,如学生为什么厌学乃至于厌世?为什么有些学生不愿意发言?为什么有的学生总在苦学却成绩提升不明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成绩是正比关系吗?备课到底是备教材、备大纲、备教法还是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可以取消作业吗?减负是减量还是“增趣”……如此不一而足,而要解决这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恐怕还是得回到课堂上去。
课堂是什么?对于这个很“低级”的常识性问题,这么多年来我们却一向不屑与认真研究。从学生生命存在的现实角度,我们必须接受“课堂即情感”这个观点,学生的生命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合成的,因此教育人有责任让课堂“狂欢”,狂欢是一种生命状态,唯有这样的高峰体现才可以让学习乐在其中。狂欢的具体表现就是“动”,而这个动当然不止是要身动,还包括心动和神动,当然真正好的课堂一定是动静相宜的。从学习的本质上说,课堂即生态,对于教师而言,他的主要职责其实不在于具体一节课让学生学会什么,而在于必须思考如何让学习“发生”,所谓生态,意指教师要尽可能“创设营造”学习的“条件和可能性。关于这一点,梭罗在《种子的信仰》里阐述得很清楚,“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梭罗接着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自然”在往里填东西。因而,教师就是挖池塘的那个人!
这是我读王素敏、张静贤两位先生的大作而想要表达的。这么多年来,张登中学在肖海涛校长的引领下,致力于课改的探索,成绩不菲。在我读这部书稿时,感动始终穿越内心。我在想,是什么支撑着张登人一路前行的?教育人如果离开了对教育本质的敬畏,离开了对育人这份高尚职业的信仰,教育终究会因为远离了人本底线而异化为功利和奴役,那样的教育则无法成其为教育。而至于所谓的课堂模式,我以为,当教育人的观念开始朝着“尚学”和培养“学力”发生倾斜时,模式就开始变得不太关键了,模式只是一种课堂操作的基本规定,它承载的是一些基本教学常识,它规范的是教与学的双边行为。如果观念不变,而单纯过分地执迷于模式本身,课改只能左支右绌,破绽百出,千万别干给马车换发动机的蠢事,可现在很多学校正在干这样的事,课改又哪里是换工具?而是“改头换面”,不改头岂能换面?
肖海涛校长围绕学构建的这方教育“池塘”正彻底地让同样是农村中学的张登中学发生着我们期待的巨变!我看重的恰恰是它引发的这种变化,正如本书所概述的,“学生的道德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施行学生自我管理,学生的集体意识明显增强,团结互助,减少了矛盾冲突,学生打架现象大大减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加和谐。” ;“老师们这一年多的进步甚至超过以前十几年的总和,而这些正是课改后教师们最大的收获。现在的老师们,在历经多年的平淡之后又迸发出勇于改革、不断前进的热情;现在的学生们在自主的学习,在激情的表演,在竞争中进步,在快乐中收获,每一张笑脸都充满激情!可以这样说现在张登中学的学生真的怕下课。”这或许是我写这篇序的根本动因吧。我甚至建议我们的校长们,要好好读读这本书,并且研究一下张登中学的这场课堂变革,张登中学能行,我们为什么也不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