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生活在朱厚照时代。关于朱厚照,后世用八个字概述其“荒诞不经,刚愎自用”。朱厚照喜欢重用太监,广揽天下美色,不理朝政,31岁死于其专门用于荒淫的“豹房”。关于朱厚照的荒诞,可以用一个事例来说明,王阳明作为一个过境官员,在听说朱宸濠谋反的消息后,立即以他有限的权利召集一支乡兵,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这支乌合之众,竟然在短短10天里克强敌10万,并活捉朱宸濠。按照,这样的盖世之功,皇帝应该大奖,可这位朱厚照,竟然传召让王阳明放掉朱宸濠,他意欲何为?原来是玩瘾发作,要来一次御驾亲征,人都捉住了,你亲征个啥子呢,有这样的皇帝当政,自然是小人当道了,你说岂能有王阳明什么好果子吃?
身处乱世,王阳明却几乎以一己之力,在遭受诬陷、被流放、被暗杀等坎坷跌宕的
一生里,挽救了明朝的政治命运,而对于自己始终遭受的不公,却能够以忍辱负重泰然处之。这位王阳明,真的是了不起。是他迂腐吗?不是,作为一个思想天才,王阳明聪慧过人,三十余岁,他便“龙场悟道”,那么,支配王阳明行为的只能有一种解释——道使然。王阳明到底得了什么道?
说起来有趣,王阳明是很不赞成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是完全相信朱圣人的话的,于是他每天跑到一个竹林里,和竹子面对面的“格物”,可一阵子之后,不仅没有“致知”反而格出一场哮喘,以至于他终身都带有这场“格物”的印痕,“格物致病”!依然格物不可能致知,那么,如何才可以致知?在流放的“龙场”,王阳明终于认识到,唯有知行合一,即真正的知识必须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他正是以自己一生的行动来实践自己的哲学主张。
在王阳明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东西叫“良知”,好人有,坏人也有,是与生俱来的。良知有一下几个特征,一、它是先天的,是天良;二、它自己存在,是清醒的,是不会“睡着”的,它是监督者,在观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三、良知是常惺惺的,是知善知恶的。因此,良知是我们作为人而存在的根据,它是生命的本原;良知是我们之所以获得知识的根据,它是理性的本原;良知是我们之所以才能有道德的根据,它是道德的本原。
因而,知行合一的知,实在不是指“知识”而是“良知”。良知又是我们的“本心”,知行合一即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从心流出,唯此才会“心外无物”,可惜的是,今天我们说知行合一,没有真正理解它的本意。
世间对王阳明多有诋毁,朝廷甚至有人拿王阳明讲学来攻击为“伪学”,很多人为他鸣不平,王阳明却坚持“无辩止谤”,谣言终究是谣言,真相总会大白天下。王阳明的自信的,他正是以“无辩”的心灵境界形成了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格局。
读过王阳明,便知今天的很多事,我们该如何处置的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