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课改大预言
(2010-12-30 10:45: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效课堂 |
2011,呼唤“新教师”
我们可以让学生跪着学习吗?
教师是学生成长乃至一生命运的决定者吗?
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乃至得不到根本落实,是当今课堂教学遭遇到的普遍尴尬,被教师专制和控制的课堂遑论学生主体的存在。教师决定着课堂,这句话的意义体现在有什么样的教师便有什么样的课堂,但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被人设计和控制的学习人生,一定是一场缺乏“自己”的人生。学生必须在课堂上找回迷失的自己,张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⑥,但前提是,他能否拥有这份幸运,他的幸运取决于他的教师是谁、在扮演怎样的角色。
从模式突破的2011年,必将呼唤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叫做“新教师”。
新教师一定是一个具有“三观”的人——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他的教育观是教育即人学,他的教学观是一切的教都服从于学生的学,他的学生观是学生是课堂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乐观地说,2011年,因为一线“新课堂”教学实践的拉动,学者们有可能会发明一个新词“新教师学”。新教师一定不是“旧教师”,甚至和学历、学养、教学艺术都关系不大,但一定是和教育思想和教学技术关系紧密。
新教师一定是拒绝表演和讲授的教师,他必然是基于对学生主体地位、学习权益、认知体验、情感心理的尊重,他以“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为教育思想的基石,他关注的不再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艺术,而是学生和学习本身。
对于新教师而言,他一定是完成“转身”的教师,他不再是一个“二传手”,不再接受“传道、授业、解惑”这份艰巨的挑战,他实在是一个发动学生学习的“纵火犯”,是去想尽办法点燃每一颗头脑里的小太阳⑦,从而让课堂形成核反应堆效应。他的职责便是激励学生自学,“自学”便是“一传”——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这样的课堂很像“自助餐”,而不是传统的“配给制”。如果说“旧教师”被考量的是否“会讲”,那么“新教师”则被看重的是能否让学生“会学”。
新教师在“身份”上是学生的“同学”,是班里第51名学生。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是谁都不可以无限放大教师的作用,否则不是对教师的尊重,恰恰是极度的不尊重。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就特在他实在不是一个艺术工作者,而是“生产者”,他当然不是“生产学生”而是生产课堂,或者说学校的产品是课堂,既然如此,当诘问我们课堂的营养何在?
当然,新教师要生产出合格的课堂,还必须掌握“新技术”,这个新技术有别于传统的“新技术”,它是一个专用名词,即指新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的控制技术——基于学习认知规律或者张扬学习自觉的三个基本环节,即自学→展示→反馈。本报曾经在今年7月发布“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⑧,比较研究“九大范式”,便可窥见一个基本规律,即“学规律”,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一旦课堂变教为学,模式和流程都变得不太重要,新教师必然是变“教设计”为“学设计”,其实就是在重构“教学关系”。
与新教师关系最亲密的词汇:自主学习、课堂流程、教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