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北大医院开始强化诊疗模式了,说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频率,他们说诊疗必须重视步骤和流程的科学性,看过这则新闻,我粗浅的理解是,诊疗原本就该讲步骤和流程呀,假如一个病人需要实施心脏搭桥手术,难道不是先消毒、再开刀,然后放置支架?
其实教书和诊疗一样,都应该注重流程的问题。一旦准许“教学艺术”肆虐课堂,那好比是准许大夫创造性地在病人肚皮上“开刀”,难道大夫在缝合刀口时还非得缝出个“蝴蝶形”,以此来彰显“手术艺术”吗?我们说手术是技术,那么教学同样也是技术!前者简称“医术”,后者则应简称“教术”,可惜这个词在今天还没有问世,如果谁要倡导“教术”,一般情况下会被人耻笑为低级,我们没有“教术”,却有人讲究“教学有术”,所以“教术”这个词也算不得我的发明,就当是“教学有术”的简称吧。
当我们提到课改时,一般情况下谈及的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当然至今仍有人主张“改良”,教学方法的改变,往深了说属于典型的“课堂流程再造”,而支撑这个“再造”的是教师的观念。这就难了,最难是“改人”,你指望一个习惯于“讲授”且在讲授中尝到了很大甜头的人不讲了,那怎么行?和剥皮抽筋差不多。你要说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他马上反问你“不讲还叫教师吗”?在他们的观念里,如果不讲,学生岂能学会?没办法,我们都遭遇过这样的无奈,气死你!还有人总是以为教书是个“经验活儿”,我都教20年书了,难道还不懂得如何教?课改往往就是这样,一个尚停留在旧自行车时代的人,他难免总要追着火车问,没轮子怎么还咕噜噜飞跑?
那么,我们能不能借流程完成教师观念的转变则变成了一大绕不过去的考验。
流程是生产力吗?
遵照流程需要就能让课堂产生效益吗?
那要考量是怎样的流程,是不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或者说是不是从“学”出发,围绕自主合作来设计的,这很关键。如果我们依然很“凯洛夫”,依然把教师定位在“传授者”这个角色上,依然忽视和蔑视学生的创造力,依然不能把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依然还在对标准答案,依然以为发展即升学,依然还在为应试教育辩护,依然还在挖师资和生源,依然还信奉教书即经验,依然还在制定一系列钳制学生身心的纪律,依然还在把学校办成监狱,依然还在训斥和辱骂学生……凡是此类学校不会有好的流程!
如果你真正的爱学生,一定是基于学生和学习的需要来设计流程。凡是基于学生和学习需要的流程,一定是好流程,反之一定不是好流程。
所有的好流程一定是包含这样必不可少的三步:自主学——展示学——反馈学。这就是我说的“教术”,所谓教学即研究关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技术”,它是严格排斥教师的“教学艺术”的,水火不容,不共戴天。如果至今我们还没认清这样的“敌对关系”,那说明你的教学观念还有待提升,万千别怀疑我的观点偏执,做教育是需要眼界的,任何建设都源于批评,批判性决定了建设性。看不透问题的根源岂能从“根”上解决问题?!假如按照我对“教术”的要求,我只能遗憾地说,中国有很多老师教了20年,却未必对这样的“教术”有多深的研究,没有研究能说这个人懂得教育吗?
当连医院都回过头来研究流程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拒绝技术?教学艺术,有些人无非是拿这个很变态的词语来遮掩技术的缺陷罢了,正因为没有技术才过分夸大艺术的。让中国教育回到技术时代来,才仿佛寻找到了高速公路的入口,这个入口,也无非那三步,我再重复一遍:自主学——展示学——反馈学,反有这样三步流程的学校也一定是好学校!
其实,“教术”这个词发明不发明的不重要,我只是借此想让教师们记住那三步,有那三步一切则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