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高效课堂之导学案》
(2010-09-25 15:06:08)
标签:
高效课堂导学案教育 |
分类: 高效课堂 |
渡船这个意象
兴许是早年有过写诗的经历,我一直对于“秋水”和“渡船”之类的意象有好感。
野渡无人舟自横,是怀才不遇的无奈,而望穿秋水,则是换一种心境的期待。我期待什么?除了教育,大概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欣喜、癫狂或者哽噎、悲愤的了。鬓角华发,老了。怕老,所以才惜时如金。
对于我的团队,我只能说,我们都不是专业的教育研究者,但却在干一件很多人不愿意干的事。我曾经这样说,我们玩不了理论,也不太懂得教育的艺术,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研究员、博士之类的头衔,只是一些擅做不擅讲,也不怎么会写的“基层”教育人,我们的“层次”很低,只能做别人不太有兴趣做的苦活、累活、脏活,探索一些最被人瞧不上的教学步骤、学习方法、课堂模式等等,因此,我们自己承认,我们一直奉为宝贝的“高效课堂”是当代基础教育界层次最低、难登大雅之堂的教育,它甚至都没有资格称为流派,我们也不太敢去争这些,一是底气不足,二是没有时间,因为有那么多学校的那么多老师们,在等待着想和我们研究研究他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我们而言,从教学问题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永远是我们坚守自己的理由。
我们反对教教材和学教材,主张把学习还给学生。我们认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学习能力总需要一个“来源”,这个来源只能是“导学案”,要不,我说导学案是“渡船”呢。其实,这样一个比喻,已经很能说明导学案的功能了,它首先是个载体,它承载的当然不仅是能力,还要有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可光有目标没有导向的具体途径,或者压根儿没有“导”能,好比是从济南到北京,需要有路有车才可以,没有路要车何用,可有了车却不能开同样没有意义。
因而,对于导学案来讲,它顶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功能”,如果单纯从字面理解也没有错,“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仍然没有理解这个意图,把导学案变成了习题集。如果说我们反对学教材,那么,当然也应该反对“学导学案”,只为了应试的“案”,不管打什么名堂,统统都不是好东西。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其实顶低级的就是“惟知识”的讲授课堂,不教而教才是高级的课堂,或者换句话说,那些不需要教就能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不教而会,这种可能性只能来自于渡船——摆渡。其实,靠摆渡过河还不能称得上我所说的“学习能力”,仍然算是借助外力,因此,要明白,导学案实在不是目的主体,它只能是工具和手段。从这层作用上说,或许导学案终究有被取消的那一天,前提当然是当每个学生会学时,是不需要导学案的,取消导学案是一种理想。
导学案与传统的教师教案,它主张“服务于学”,它最终极的追求是“会学”和“创学”,因而,它一定是变传统的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为研究学生、研究学情、研究学法,变教学目标位学习目标,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为学生课堂,变传统的“惟教”为“惟学”、“惟师”为“惟生”,是教师新课改理念下的二次课程开发,那么,这样说来,导学案又很难被取缔。
这本书是海晨写的,我只是对一些观点和表述做了些修订,做合著者有些名不副实。
海晨原来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有着很多年的教学管理和实战经验,人才难得。他加盟我们团队一年有余,眼界和视野均有了很大提升,这本书既是他教育再实践的一大成果,也是我们团队教育思想的积累和沉淀。我是很看重这本书的,不仅因为它是目前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论述关于导学案的专业性教育书籍,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指导性。我一向有个判断,好书都应该具有“说明书”那样的功能,让读者拿过来可以照葫芦画瓢,因而,这本书本身就具有“渡船”功能。
这本书是海晨的第一艘船,但一定不是最后一艘。干事业历来就是这样,登得了船,就不再是眼望秋水,而是望着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