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均衡教育的两条实现途径
(2010-09-25 12:58:49)
标签:
均衡发展教育 |
分类: 高效课堂 |
“纲要”明确指出,在未来十年内,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坦率地讲,基于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和现实,在十年内完成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其挑战无疑是艰巨的。
我认为,如果说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那么,区域均衡的主阵地应该在班级。
路径之一:班内均衡
教育离开了“以人为本”,则肯定背弃了大道。如果说条件性均衡是指向与“物”的话,那么班级均衡则指向于“人”,前者重“硬件”,后者重“软件”。所谓软件,是指班级个体——学生的个性心理、潜能特长、性格兴趣、认知习惯、情感爱好等,如果班内每个人“软实力”能得以展现和发展,亦即教育能够“适合和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求,则客观上已经实现了均衡。
班内均衡的核心是重建“课堂生态”,实现的可能性取决于“组内均衡”。
课堂生态,是指在一个班级教室内,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材”、学生与环境,多种关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特殊的场。
1、小组的构建均衡。即从差异出发,依据性格、学力、学习欲望、团队素养四项分类排列,然后按照AA、BB、CC、DD方式,平均分组组队,一般情况下,每个班由8个小组组成,小组间要力求形成“组力”均衡的对抗关系。
2、组内设置组长、副组长、对子。
组长是小组领袖,组内人员基本固定,但不同学科应该有不同的人担任组长,旨在发挥组长的学习领袖作用。
3、教师对班级评价,以组为单位,旨在强化和形成团队意识。组内评价到人,由组长负责对每个组员分项计分。无论小组评价还是组内评价形成常态,并且在班级墙壁上榜示公开。
班内均衡的理念支撑是“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即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简称为“独学”;合作,即首先是对子间合作、组内合作、师生合作、组间合作,简称为“对学”;探究,即通常是在教师带领下,班内集体研究,简称为“群学”。
班内均衡的教育观是“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主要观点: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第一资源;学生的别名叫奇迹,教育的别名叫自主;教学就是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教学相生、师生相长,教师是第51名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能力;变教为学、以学评教就是新课改。
实现班级生态的三个关键:
如何重建师生关系?核心是构建现代师生关系,即平等、互助、对话原则,而不是传统的教导和训斥。
如何重建教学关系?核心是构建高效课堂。教服务于学、注重课堂流程、关注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只关心有升学希望的学生。教师专业化要“专”在对学生、学情、学法的研究上,教师要发现学生、研究学生。教学关系的三个关键词是差异、展示、合作。差异,即利用差异,兵教兵;展示,即发现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合作,即强化生与生、师与生间的互动交流。
如何重建班级制度?核心是构建良性的班级生态,即自由、民主、和谐,向上、向善、向美的班级文化和自主班级管理制度。
我们认为班内均衡则年级均衡,年级均衡则学校均衡。
路径之二:“特校”拉动。
特色学校建设既是均衡发展的客观诉求,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途径。
教育均衡发展拒绝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无差别”教育,这样“无差别”的教育既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也无法办出高水平的学校。“独特性”是特色学校的核心特征,特色学校凸显的独特性,可较好地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优质性”是特色学校的本质特征,特色学校就是优质的学校行为过程及活动的良好结果。
因此,打造“一校一特、一校一品、一校一韵”的特色,是促学校内涵发展,破解教育均衡难题的捷径。
特校拉动的可能性取决于“特色差异”。
理念支撑是“学校主体、政府主导”。
特校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校文化根扎哪里?对于一般学校来讲,一条普适性的文化应该是因地制宜,围绕六个字来铸造和解读“阳光、开放、向上”,或者换句话问,请问,贵校的学校“气质”是怎样的,有没有学校气质?学校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人类”,而不是培养因循守旧、封建保守、未老先衰的畸形儿。学校要对学生的身心负责,让人性的光芒烛照生命,要敢于追求“活”的教育,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就要揪住一个“点”,往深处“特别”去做,做透、做实、做专,做成“独一无二”,时下很多学校喜欢炫耀“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殊不知,多了往往会水过地不湿,活动不在多,而在“特”。
2、不可一味“复古”,要学会遴选和甄别“适合”的文化。
对于那些有幸处在传统文化深处的学校,那么,我们同样要敢于“筛选”和过滤,哪些文化是营养而不是毒药,是精髓而不是糟粕,当下某些学校一味“复古”,如逼迫学生穿汉服、行跪礼、扎发髻,则实在是在开教育的倒车,难道教育要蜕化到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去?我当然不是说汉服什么的不好,而是不适合现代人,文化不是表象,而是具有感染力、滋补生命的精神风貌。如邯郸市教育局,紧扣“赵文化”的大气,又利用成语之乡的便利,一校一品,所设计的学校课程则颇有新意。
3、学校特色要特在课程上。
特色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尊重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增加多样性、满足选择性、突出发展性。课程的设计、实施、编排、组织,主体应该是学生,学校的主导性体现在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创设条件和环境上。因此,当我们说学校特色特在课程上时,还应该加上一句,特在学生的发展上,只有有特色的课程才会有有特色学生,有特色的学生才会有有特色的学校。对于那些喜欢搞活动的学校来讲,我的建议是,不如把活动整合,形成几个特色课程,比如同样搞民俗,干脆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腾几件房子,建一所“博物馆”,研究相关的历史沿袭,至少可以培养几个传承人。如农村学校,为什么不尝试与当地农作物、动植物的研究和农村经济发展结合?建不成“农业博物馆”难道还建不成“农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