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共同体”筹备情况汇报
(2010-07-19 00:59:51)
标签:
教育 |
分类: 共同体大家庭 |
第一,用三年,开始出发前的准备
《中国教师报》虽然创办时间不足8年,但却是因“与课改同行”而赢得发展的。它最初涉足课改,是从发现杜郎口开始的。作为中国课改的“代名词”,杜郎口回答的是如何改的问题,其意义在于,它解决了课改中最棘手也是最难克服的课堂操作问题。它不仅是理念的典型,更是行动的先导。杜郎口这条“路径”的价值在于,它让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新课改的理念实现“落地”,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可以操作、能够复制的“技术”,因此说杜郎口的课改,成就的不单单是其一所学校的命运,而是破解了困扰基础教育界已久的课堂操作“瓶颈”问题。
正是出于对杜郎口这个典型的惊喜,出于共同的教育价值的认同,《中国教师报》从此与以杜郎口为代表的众多课改学校一起,创新确立了这样的媒体定位:既要善于要发现典型、宣传典型,更要敢于推广经验、引领课改。
《中国教师报》涉足课改的经历是这样的,从2006年开始,首先是联合杜郎口中学创建了第一个“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从课堂操作入手,举办“课堂驾校”,专注于传播“课堂技术”,至今《中国教师报》在全国推出了一大批课改典型学校,今天在我国基础教育界,那些响亮的课改学校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和《中国教师报》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中国教师报》依托这些课改名校创建了11处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四年来累计培训教师近万名。此外,《中国教师报》几年来,还先后近50次举办“高效课堂全国行”,为课改鼓呼呐喊。正是在这样不断的“下水”过程中,我们才真正了解到一线教育工作者真实的心声,他们哪里是不愿意改?而是缺少操作指导。哪里是不想改?而是找不到可行的路径。
“致力于课改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以创建新课堂为使命,《中国教师报》在2007年,《中国教师报》顺应一线课改学校的新要求,联合杜郎口、昌乐二中、兖州一中等几所课改名校发起成立了一个具有庄严、义节,肩负沉重使命的“中国名校共同体”。“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坦白讲,所谓“中国名校共同体”中的“名校”没有一所是传统意义上的名校,我们成立的初衷就是“借课改催生新名校”,以此助力新课改,用新课改内涵来提升学校的软实力,破解办学对外部条件的诸多依赖,纠正靠挖生源、请名师成就名校的不当竞争之风,找到教育之本源,促进学校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至今,“中国名校共同体”以涉及全国22个省市、核心校40家、会员校800家。“中国名校共同体”的课改行动研究表明,教育的问题必须回到课堂的原点上,去解决关于学生和学习的核心问题,才能否实现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中国名校共同体”实验,破译了教育的四大难题:一是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难题;二是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发展的难题;三是素质教育与升学的难题;四是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难题。
第二,推进区域课改为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成立积累经验
当“中国名校共同体”课改实验取得了全面成果之后,我们就谋划成立“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希望能把这种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推广复制到县域,借整体课改的全面推进方略,实现教育真正的均衡、公平、内涵式发展。
我们的基础工作是从2009年9月开始的,我们首先选择了广东省东莞市黄江镇(县级),开始了区域课改的推进实验,黄江镇所有中小学全面整体铺开。接着我们又先后选择了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安徽五河县、湖北应城市、南京市江宁区等做推广实验。
从“一校”课改到“一地”课改,挑战是巨大的,但一年的实验,我们圆满完成了这个任务。今天,几个区域教育局的代表都将做大会发言,介绍他们整体推进课改的经验。
可以这样说,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的成立是历经4年的实战准备,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之后应时成立的。
今年年初,为了配合区域课改的实验推广,《中国教师报》又适时创办了“现代课堂周刊”,这就为中国区域课改经验的发现与研究提供了舆论支持和交流平台。
组建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的初衷,就是为了研究和剖析诸如郑州经验、殷都区经验等等,并以此为契机,实现区域课改经验的共享,全力推进我国区域课改的进程。
第三、区域课改共同体的成立必将推动区域教育的内涵发展
今年五月份,《中国教师报》曾经在郑州市,就十年课改情况做了一次比较权威的总结,发布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杜郎口、兖州一中、昌乐二中、沈阳立人、江西宁达、河北天卉、郑州102、安徽铜都双语、江苏新知九大课改学校经众多媒体报道之后再度引发了教育界对课改的关注。从此,高效课堂一词炙手可热,颇为流行。
其实,高效课堂是一个教育概念。它绝对不是为了高效而高效的应试教育的变种。这是一种关注生活、生态、生命的课堂,是具有人性的,散发着人文关怀的道德课堂。
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是一个纯公益的组织,它将服务于一切献身课改的教育中人,为中国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这一宏伟目标鞠躬尽瘁。为了扩大服务能力,突出服务效能,中国名校共同体在以下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总结提炼出了区域课改的“三步操作”。
早在区域课改实验初期,我们就对课改施工提出了三阶段要求,每一个阶段都有流程图和进度表。即第一阶段为临帖、第二阶段为入帖,第三阶段为破帖。
所谓“帖”,既是具有普适性的课堂基本操作技法,它包括基本模式、基本流程、教学原理、分组合作、自学指导、课堂评价、导学案编制等等,其浓缩为高效课堂的“五步三查模式”,它具有简单易学、符合教学规律等特点。
2、组建成立了高效课堂指导团队
其指导专家团队囊括了当代中国最成功的课改人物,如崔其升、杜金山、赵丰平、李镇西、卢志文、胡志民、徐翔等。
指导教师团队包括杜郎口、兖州一中、昌乐二中等优秀教师,目前这支队伍人员达到了800名,囊括了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学科,可以同时服务于100所学校。
3、服务创新
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的成立得到了许多单位和有志之士的大力支持。它是一个集公益性、实践性、研究性、联谊性于一体的民间课改组织。旨在团结一批有理想、有思想、有专业追求和改革精神的教育局长,相互搭建一个有价值的交流平台,以彼此信任、对话问题、碰撞智慧,相互借力、相互借智、相互借道,协同发展为宗旨,倡导不同区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打破原来孤军奋战的发展状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立走向联合,从行动走向成功。
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创新了组织形式,即不设理事长,而改为“轮值主席”制度,轮值主席任期一年,下任轮值主席人选从常务理事中产生;常务理事主要由地区级教育局长组成,理事主要由县市级教育局长组成。区域共同体成立以课改的行动研究为旗号,以后计划每个月由秘书处按照地域召集组织沙龙性质的小活动,或者集中研究一个问题、或者解剖一个典型,秉承“行动即研究”、“问题即课题”、“发展即成果”的务实作风,全力推动课改进程。这类灵活、高效、务实的小活动将由各地市轮流承办,所有活动均属公益性质。当然,我们每年至少要举办两到三次大型活动,集中展示区域课改成果,交流课改经验,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共同体秘书处将为所有理事和常务理事免费提供电子版和纸质版的《区域课改动态》杂志,免费提供教育决策资讯,免费组织各种考察、交流活动,并将为各地提供教学培训、组织专家会诊、经验打造提升等各项服务。同时,《中国教师报》将对各地的先进典型经验,免费予以报道。
总之,中国区域共同体将以教育人的良知和责任肩负起民族教育振兴的重任,教育是我们共同的信仰,我们必将一如既往,披荆斩棘,百折不回,誓将天下最难的道路走成坦途。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