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应邀参加些教育讲座。多了,自然也就领教了各类“专家”。说实在的,我对专家是怀有敬意的,但某些“专家”却着实让人失望。比如在徐州的某次会上,专家侃侃而谈之后,有位教师站起来请教,“学生发言不积极怎么办?”专家闹了个面红耳赤,赶紧摆着双手推脱说:“这不属于我的研究范畴。”台下哄堂大笑。
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科学探险”节目。常常会有这样的镜头,主持人就某种“现象”向专家讨教,专家会尴尬地讪笑说,这不符合科学常识。可现象就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央视这不明摆着让专家公然在全国人民面前献丑吗?央视真是“恶毒”极了。
最近,北师大党委书记刘川生讲了这样一件事,用来说明中美儿童的不一样。她说,一次有人对中美学生提出同样一个问题:如果将一张纸对折,那么可以折多少次?中国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可以对折无数次;而美国学生在对折后回答说一半最多不超过8次!
结果的不同来自于学习思维的不同。中国的孩子喜欢以既有知识加以推理,而美国的学生喜欢从实践中得出结论。的确,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表面看或许站不住脚,但却一定是“鲜活”的。
当今中国教育的变革,有很多专家总爱站出来引经据典地发表高见,甚至引得某些患有专家崇拜症的人趋之若鹜奉为神明,当然专家的建议大多的确要高人一筹,但有些却着实是在自己的研究室里“生”出来的,一旦面对“实战”的检验,则难免马脚立现,露出了尾巴,因为“行不通”而最终遭到抛弃。你看,人家求贤若渴,心焦火燎想寻求突围呢?可事实是,被这样的专家一捣鼓,耽误时间不说,还被搞得一团糟,这岂不是“专门捣蛋”了?
因而,一线教育需要既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又能告诉怎么做的专家,这才是真学问。“为什么”是见解,“怎么做”则是能力。教育一旦远离了“实证”而变成单纯的学术,则有可能成为貌似正确实则荒唐的谬误。中国的老百姓崇拜专家,实际上是崇拜希望,一旦专家带给人的是失望,那专家们被人耻笑则不奇怪。专注于“现实”的研究,基于课改中实在的问题,专家们如果如果能走出书斋,相信会对今天的课改带来应有的影响。
我希望中国的教育学术都是来自于“实践”的结论!千万别拿自己的“局限”当科学。
专家们应该潜下去,潜进课堂深处,向自己的“未知”世界进军,因而我们所“行动就是研究”!
最好的“学术者”是致力于“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