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开发儿童天性中的“太阳能”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课堂要符合儿童的天性就一定要在“动”上做文章。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当课堂满足了儿童天性需求时,儿童就便会对从事的任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投入而专注,甚至是乐而忘时、废寝忘食。处在这样状态里的生命是幸福的。因而,我们可以这样得出结论,学习(游戏)是一种情感活动。
同时,开放课堂还可以按照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找到佐证,“参与即幸福”,那么符合儿童天性特点的高效课堂,主张和鼓励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尽可能减少成人(教师)对儿童的“干预”,让学生在自动自发的学习参与中体验到学习这种情感经历的幸福。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样的“学习”岂会是枯燥无聊的?所谓厌学,是不是因为我们强迫儿童接受的那些只是离儿童太远呢?教师以自己的意志强迫学生去接受,本身就是不人道的。因而有人这样说,所谓教育,就是用法律把高矮胖瘦的儿童集中起来,然后逼他们“就范”。这样的话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显得偏激,但却道出了目前中国课堂教学的现状。教育假如并不回到儿童的认识、心理、接受、经验上来,那教育对儿童就意味着索然无味,就会制造更多的厌学者。
开放课堂这样的学习还符合了儿童的基本认知规律。与成人通常善于熟练运用既有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这样的认知方式不同,,儿童认知的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一般。儿童必须通过认识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形成和“归纳”出他所认同的规范。离开了具体的抽象,任何知识都是空洞的,任何缺少观察、体验而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都无法让学生真正把握。一旦成为知识的“奴仆”,对知识的应用则成为空谈。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了儿童的亲自参与而得来的知识,有着丰富的情感注入,具有强烈的“生成性”,是儿童“自己的作品”,因此更会引发儿童的关注。
开放课堂正是这样从认知儿童的天性出发,巧妙利用儿童的天性,从而完成了传统课堂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这和人类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有异曲同工之妙,何乐而不为呢?
当教育在考虑儿童的天性时,才有可能达到理想教育的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