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基础教育的“基础”
(2009-07-18 13:58:52)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专栏】在百度楔入“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你会在0.06秒之内,搜索出518万条相关的信息,由此可见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
假如我们说弄清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是研究基础教育的出发点,相信没人会反对。如果我们连“基础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却整天喊着抓好基础,的确是有点莽撞了。在一般人眼里,搞不清基础是什么不要紧,可却懂得“基础”的重要性,甚至连某些专家都嚷嚷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练好“童子功”,不抓好“双基”,就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基础知识学好了,才有智力、能力,才有创新,才有智慧、才华,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工作和升学深造。
可到底什么才是他们眼中的“基础”?“就是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等,掌握文字工具,掌握读、写、算的基本能力,进而再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否则,必将得不偿失。失去基础和轴心,所有的‘五会’、‘创新’、‘能力’等,皆是虚幻的。”这是某专家“论基础”的原文索引。
难怪我们一直夜郎自大,唇红皓齿地自称中国的基础教育如何领先于美国呢。可问题是,咱们引以为傲的“基础”,和美国的“基础”是不是一回事。说实在的,还真的不好比,这不是公说婆说的事,而是根本的“道不同”。咱抓好基础是为了考大学,人家抓基础是为了拿诺贝尔奖。我这样说显然是有意贬低了美国教育了,我是说,诺贝尔奖设立了一百多年,为什么会有273位美国人获此殊荣,而我们不提也罢。
“诺贝尔到底距离我们还有多少年?”不是曾经成为我们热火朝天争论的话题吗?我当然不是指责我们没拿到“诺奖”,这样的事水到渠成,强求不得。可问题是,没拿就没拿呗,干什么酸溜溜地说,评委有民族歧视?坏了,一旦什么事情上升到“民族”二字上,基本上属于无解的。
问题是,印度也遭受歧视,可至今却已有4人获奖。这印度的教育难道比中国还好?我看也未见得比我们不好。如果凭拿多少“诺奖”证明教育的成就,显然不太合适,但刻意淡化没能拿到“诺奖”的失落,则至少证明了我们心虚。我们回避不了“诺奖”,更无法因此加以“抵制”,正像前些年有人抵制奥运会一样,可结果是越抵越火。“诺奖”也是这样,奥运会是奥运会的事,拿不拿金牌是你的事,难道拿不了金牌是裁判原因?难道因为你那不了金牌,奥运会会被迫取消?我看也不见得。
中国人应该探讨的不是遭受了什么歧视,而是我们一向赖以自豪的基础教育,为什么竟然拿不了奖?打铁还需自身硬。我相信,如果我们今天再有祖宗那样的“四大发明”,斩获区区诺奖岂不是易如反掌。可今天的教育培养不出毕昇们了,孩子们都变成“毕生”了,毕生埋身于基础知识的修炼里。我们让他们三更灯火五更鸡,可学海无涯呀,以生命的“有限”不知趣地对抗知识的“无涯”,中国人不是自诩聪明吗,可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得如此糊涂!别再别有用心地玷污诺奖了,我们得敢于承认我们的差距,功到自然成,煎熬着吧。
我坚信诺奖总有一天会降临到中国人的头顶上,只是需要一些前提,那就是别再死抱着今天的什么“基础”不放,赶紧点,抛开那些陈腐的死知识,坚决致力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就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的“那个基础”,而不仅仅是会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