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的方向
(2009-07-03 10:16: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共同体大家庭 |
面朝大海的方向
我常常思索,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到底是为什么?
不记得是谁说过“要么遗臭万年,要么留存青史”这样的话,人生当然需要目标,有目标才有可能“遗臭”或者“留存”,一旦失去方向,就会迷失自己。但,人生只为“方向”,亦会陷入另一种“迷失”,那就是常为我们所厌恶的“功利主义者”,有些人会为了某个目的,出卖良知,浅薄人格,背叛信仰等等,因此唯有基于“道”的追求才会被人称道乃至敬仰。离开了“道”,也便失去了“德”。不要轻看这个“德”,中国传统文化是主张有“德”才有“得”的,从这个意义上去思考,则不难解释为什么一旦崇尚竞争,则社会无可避免地充斥着貌合神离、尔虞我诈、蝇营狗苟、唯利是图,而一旦抛弃和远离了竞争,则社会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中国传统农耕时代为什么能挣扎残喘数千年?为什么近三十年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起作用的都是“竞争”,没有竞争就死水一潭,一旦竞争的石子投入,就会“死水微澜”。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竞争改变了整个中国,它宣告的是一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时代的结束,它就像一把出鞘的寒剑,随时有可能斩杀我们。注定,谁都无法逃避。
是做剑下冤鬼,还是成为持剑的勇士?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还是以命相搏,冲杀出一条生路?人,往往在这个时候、这个“要命”的关键时刻,因为不同的选择,而有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
“关键”时刻的“关键”选择,会让失败者懊悔一生,同样可以让胜利者荣耀一生。如此“关键”的选择能力,才是考验一个人,甚至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成败的“关键”。其实,成功和失败,有时候差只在毫厘之间,“一转身”可能败了,也可能胜了。看一看那些被社会认可的成功者,探究一下他们成功的秘密,有时候你甚至会失望,他们或者是抓住了一次“关键”的机遇,或者是在常人最容易犯错时没有犯错而已,抑或是在你退缩时,他守住了阵地。而这,就决定了高下!其实,世间的任何高手,都来自于凡人,没有谁是上帝的“儿子”。
因此,里尔克说,成功意味着什么,坚持就是一切。
丘吉尔说,成功是从失败走向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博恩·崔西说,成功等于目标,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
日本一个人说,成功是99%的失败,99%的人的失败。
……
其实任何解释都是解释者“经验”的结果。或许我们中的很多人有更精辟的解释,但你不是名人,你的话则当然不是“名言”。“名人名言”,如同“金鸡产金蛋”一样的媚俗,但不服不行,谁让你不是名人呢。我多次这样举例,崔其升关上门给自己的老师开会,说过的话,第二天就可以传遍整个中国教育界。可我们普通老师却在为发表一篇什么“论文”发愁,这就是现实对我们的拷问。
我当然不是怂恿每个人都去当“名人”。跃华300名老师,都去当名人是不现实的。因为当名人需要一些条件。但假如我们转换一下思路,能不能成为“金鸡”下的“金蛋”?其实,这个思路,杜郎口、兖州一中、昌乐二中都验证了。你们说,杜郎口的老师哪一个不是“名师”?老百姓常说,“咱这个筐里没烂杏”,“筐好”不失为一项好的发展策略和高见。
近些天,我和董事长、司校长、姜校长等一干学校领导在一起,我感动于他们口口声声对跃华老师们的欣赏,真是自豪之感溢于言表。有这样的领导团队,我对跃华有信心。他们日思暮想的,其实就是“编制”一个好“筐”,让老师们能真正享受跃华教育带给每一个人的尊严,体会到“跃华人”的幸福。然而,我们也应该正视跃华的现实,比如高中教育的“短腿”现象。我今天只谈短板,不提“长处”,跃华的长处很多,大家比我更清楚。
木桶理论早就告诉我们,学校整体水平和发展能力取决于“短板”。跃华不能“短板”变长,则很难成为好筐。找到短板需要眼光,但如何“补长”则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教育是一项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特殊行业,条条大路通罗马,貌似途径很多,但到达罗马的途径其实只有一条!我们总不能等到上路之后再发现此路不通,竞争就是这样,你“调头”回来,机遇没了。
中国名校共同体在跃华的出现,我以为是一次机遇。这个机遇是相互对应而讲的。跃华对共同体是机遇,当然共同体对跃华也是机遇。
共同体有三大优势:
第一,人才和教学资源储备。
第二,媒体资源。《中国教师报》的强大支持。
第三,精神资源。这是一批痴志于理想教育的人,把教育当成宗教。
我们走在一起,强强合作,但强强未必更强,其中的原因恐怕是在“民心”和“民意”上,离开了“群众”这个基础,任何畅想或许都能以得到支持和落实。因此,我把这个题目叫做“面向大海的方向”,其实就蕴含了这样一层意思,尊重每一个人,赢得每一个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我喜欢海子的一句诗,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期待每一个人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