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名校共同体肃然起敬(节选)
(2009-06-11 14:09: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共同体大家庭 |
我对中国名校共同体肃然起敬(节选)
前些天,接到《中国教师报》的邀请,前往山东维坊昌乐二中参加全国高效课堂与教学质量专项研讨会。在山东的几天里,我被山东人的教育改革精神深深地震撼着、钦佩着。
山东教育,对我来说,是一直地陌生着。不想,自去年以来,山东的教育改革之风,如台风,似海啸,冲撞着我的教育情怀,变化着我的教育目光,引领着我的教育行动。
首先是杜郎口中学,多年磨一剑,使得课堂大放异彩,学生自主性得到最大地发挥,特别是学生展示一块,做得是淋漓尽致,学生成了课堂名副其实的主人。也正是学生成了主人,使得杜郎口中学绝处逢生,名声鹊起,杜郎口中学,成了中国课堂改革的急先锋,更成了课堂改革的排头兵。“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在杜郎口中学化成了真正的现实,鲁西教育大地,响彻着动人的课堂强音。今天,来到山东昌乐二中,课堂同样以充满活力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步入学校的正门,“把规范修炼成习惯,将认真内化为性格”的办学追求呈现在我们面前,进入学校的每一处,都饱满地体现着这一办学追求。三月五日上午,我去找《中国教师报》记者张利商量学校入盟一事时,正遇上学校跑操,每班六个纵队,如同军队出操一样整齐,那同一地抬腿,那绝不突出的步调,而且班班如此,队队这样。学校连跑操都训练得如此层次,看来,昌乐二中的确有一手,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未成曲调先有情,放到此时的二中名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当我们在下午进入班级听课时,看到教师设计的导学案,竟是精致且为完美,再看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效果展示,也是头头是道,好一个昌乐二中,271的模式,同样把学习权、思考权与发言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介入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这在昌乐的二中同样成为现实,成为学校的学习追求。我害怕二中在课堂中掺假,挂羊头卖狗肉,进行作秀,就采用跑课听课方式,暗中察看课堂是否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课堂两张皮,结果发现,班班如此,学生在台前展示活泼,生动,而且时间充足、有效,尤其是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思考,主动合作,主动发言,主动质疑,主动总结,在课堂中处处出现,时时呈现,二中,又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真课堂!
晚上又参加了校长沙龙,会议由《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站长李炳亭主持,主要通报了中国名校共同体建设原则与标准,以及操作取得的实际成绩。李炳亭先生热情讴歌了中国名校共同体积极、负责的探索精神与实践进展,并重点介绍了中国名校共同体的标志刊物——课堂电子视频,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中国,在中国的山东,有这么一批志在改变中国课堂,誓作弄潮儿的校长们,所作的艰辛努力。是啊,中国的课堂,从陶行知起,就立志对课堂进行诊断,进行变化,并进行了专题而不懈的研究。陶行知提出了“教学法”的具体课堂革新方法,并说,教师教的法子应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么学教师就应怎么教。还说,不要把学生只当作学生,学生是小老师,在课堂中,学生也是学习者,发现者,探索者,建构者。只可惜他的提法,只存于书本,只在陶行知建立的学校推进,中国传统的“师教生学,师讲生听”课堂方式还主宰着中国教学,学生进入课堂,只须带着大脑,做好听众即可,不须思考,不须讨论,不须提问。第八次课程改革来了,提出了合作、探究、自主的生态课堂,可因无固定而有效的操作方式,也只是停留于纸面,让人心动而不能行动。而今天的杜郎口、昌乐二中、兖州一中,在江苏洋思中学、东庐中学与后六中学自学辅导的模式上,潜心研究,终于结出了研究硕果,走出一条“学生为主,教师点拨”的高效课堂方式。这山东教改的三架马车,正全力行驶在山东,乃至全国的教育改革田野上。而在这成功的背后,《中国教师报》起了决定性的总结与推介作用,当我手中拿到《中国高效课堂的二十条军规》小册时,我又一次对《中国教师报》及中国名校共同体肃然起敬,情不自禁在心中喝彩。接着的沙龙由与会的校长提问,由昌乐二中校长赵丰平与兖州一中校长杜金山回答,沙龙在平等、自由、积极的气氛中行进。会上,赵丰平对昌乐二中的“271”模式进行了诠释,杜金山对“循环大课堂”模式进行了阐述。两种课堂模式,与杜郎口中学的模式性质相同,异曲同工,学生展示,学生自主,学生合作是本质环节,也是中心环节。看着两位校长如数家珍,同时脸上流露出的欣慰神色,我知道,这欣慰的背后,耗费了他们多少的不眠之夜,多少的心血汗水啊!想到这,我的心中又一次腾起了敬佩的涌流,正是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坚持,他们的追求,才让我们今天感受到课堂的真谛,学生的幸福。人们经常说,中国的学子们,身上有两座大山的压迫,一是升学,二是师讲,而在这三所学校,其中的一座正悄然移走。试想,没有崔其升、
赵丰平、杜金山,这些愚公们的叫板精神,不达目的不止的韧性,能有今天满堂学生活跃的美丽风景吗?我曾看过《杜郎口旋风》一书,知道每一成功的背后,是多么的不易啊!崔其升,在改革之初,时常面对家里突遇的飞来之砖,突遇无赖之师的公然叫骂,可他,就凭着心中升起的一团火,一个杜郎口中学不改革不行的愿望,几乎是在独行中完成了伟大的课堂革命,可以推想开去,杜金山,赵丰平两位校长同样面临此等的尴尬,只是缘于学校性质的不一,尴尬程度不同而已。望着两位校长坚毅的神色,我想起了冰心先生说的一句话:人们只惊羡花儿现时的艳丽,却不知它当初的芽儿,曾浸透了奋斗的泪腺和牺牲的血雨。这句话应是对三位校长最佳的点评。
第二天上午,听了山东平湖中学的一节课,江苏黄川中学的一节课,两节课都是以展示为学习主体方式,没想到,在异省听到本省的课竟然也是那样的功夫深厚,课后,听执教老师在视频上说,她没有去过杜郎口中学,就是凭着书面学习与自我理解,将课堂方式理解得这样到位,甚至有超过的成分,不能不佩服江苏教育人的学习精神与实践能力。接着,又是两位校长对课的点评,他们的点评,并不是就课论课,而是以课为标,进行了课堂操作方式的系统描述,相比而言,我更欣赏兖州一中的循环课堂模式,它的35+10的操作方式,使得课堂、课后的时间利用度得到空前提高,课堂的连接性变得异常活跃。杜金山校长说:共同的经历才会产生共同的语言。对于这句话,我是顶礼膜拜的。是的,我们一直固执地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是超越学生,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将自己的教学经历与学生的学习经历划上不等号,用俯视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无法释放学习激情,产生学习欲望,所以,课堂才产生不合作,不主动,不展示。而杜金山校长认为,人有两种基本动力或叫基本有望,一是生存动力,二是展示动力,而现今的课堂,正是将学生的展示动力最大化,最优化,最日常化,并且通过展示动力,使得学生的书写,表达,心理等综合能力得到现实锻炼。是的,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蓝天,只要将学生展示动力实置,那么学生就是蓝天中的雄鹰,会自由博击;如果我们反常比作大海,只要将学生动力实置,那么学生就是大海中的轮船,会纵横驰骋。可悲的是,我们的课堂,已没有了蓝天,也没有了大海,只有说教,和在说教下的威逼。杜金山校长还说,一个学校的发展,特别是教学的发展,一定要在“立于不败之中求发展”。我是非常赞同他的话的,我在我们学校也一再地提出,我们现今课堂的革新,这是不可动摇的,也是不可逆转的,如果把升学比作镣铐的话,我们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用朱永新在灌南所作的新教育报告的话说,不仅是带着镣铐跳舞,而且要跳出最美丽,最有效的舞。所以,我们课堂改革是大胆运作,小心行进,提出了“三段六步链式课堂”的操作方式,并按年级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操作路径。
三月五日,会议划上了句号,可会议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远而悠长的。杜郎口、昌乐二中、兖州一中是山东课堂改革的先锋,我们地方的先锋是谁呢?想起了周杰伦唱的一句歌词,我的地盘我作主,可我们能作主吗?这,最好交给坚守课堂革新的勇气与实效的人来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