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三宝”
(2009-06-05 22:43:59)
学生“三宝”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李炳亭 添加时间:2009-6-1
20:21:00
开放课堂,总有老师以学生不会学为借口。
传统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过度依赖,“饭来张口”,学生两手空空,缺少学习的“利器”,当然不会学。
如何让学生会学则成为高效课堂面临的一大挑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效课堂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了三件宝贝,“三宝”即“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活页夹是专门用来搜集留存导学案的。
双色笔在高效课堂上起到极大的作用。一般要求学生在接到导学案后,即进入了学习的第一个环节:自学。
在自学中一旦遇到“拦路虎”,这时候双色笔就派上了用场,把不会的问题“标注”出来,这就是让每个人明确课堂基本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知道,把不会的问题学会,其实就完成了基本的学习任务。
高效课堂主张三种学习方式:自学、对学、群学。自学是第一阶段,要求是让50%的学生学会50%的问题;然后进入“对学”,在对学阶段,要求70%的学生学会70%的问题。那么,相对传统课堂的任务量,高效课堂只需要“让30%的学生解决剩余的30%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高效课堂的“任务量”是“减少”的了,那为什么有些教师还抱怨说,放手让学生自学会影响教学进度呢?
用“双色笔”标注法,让学生在自学中确立“个人化”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对学或者群学,解决自己存在的困惑,这就算初步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当然,学生还应在解决掉困惑之后,使用双色笔把曾经的“拦路虎”整理抄写在“纠错本”上。一个学期下来,不同学生的“个人化复习资料”就汇集起来了。这样在复习时就方便多了,针对性和目标性就更强了。
学生三宝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决一个“学会”、“会学”的问题。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高效课堂让教师放手,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当学生一旦“失去”了依靠,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其超常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就调动起来了,并千方百计地创造方法,解决自己的学习困惑。
遥想当年的小岗村土地承包,是什么让原本瘠薄的土地产出了粮食,是解放生产力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开放课堂也是为了解放学习的“生产力”,让每一个孩子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体验到团队合作的价值。
当然,初期给学生配备“三宝”,难免会出现“不会用”和“不习惯”的现象。正如学骑自行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握不住车把,甚至会撞在树上,好在,我们都懂得这样的道理,不跌几个跟头,怎么能学会走路?为了教会孩子走路,我们可以充满耐心甚至鼓励,为什么对高效课堂的开放,我们却缺乏了足够的耐心?
学生自主了,教师不讲了,当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就不要了,其实没有教师的主导和引领,就很难发挥出“三宝”的巨大威力。
当然不让教师唱“独角戏”并非就是纵容学生再演另一幕“独角戏”,高效课堂不是简单地“换角”,而是学生是主演,教师是配角,师生“合演”的戏才精彩。因此,“三宝”要阐述的就是师生角色的辩证关系。
(本文作者为本报驻山东省记者站站长)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