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课、入课、出课——新教师入门三步曲
(2009-05-05 08:11:36)
标签:
教育 |
分类: 共同体大家庭 |
内容摘要:本文借习书法之临帖、入帖、出帖为喻说明了新教师学习教学法也要遵循由浅入深,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临课即模仿上课,如习书法之入门,特点是形似;入课指真正把握了精髓和实质,如书法之习成,特点是神似;出课即灵活运用所学,并有新的感悟和所得,如习书法之自成一体,特点是创新。临课是入课的基础,入课是出课的前提,出课是最终目标。
关键字:新教师临课入课出课
新教师往往怀着一腔热情,想快速进入状态,想立马出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世事皆有规律,不可急于求成。有的新教师一腔热血,却招致了学生的反感;有的辛辛苦苦却总赶不上同行,于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笔者就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教师要循序渐进,不可死搬硬套,要推陈出新,就像练习书法要经过临帖、入帖、出帖一样,学习教学法也要经过临课、入课、出课三步。
临课是学习教学法的第一步。临的含义是依葫芦画瓢,正如练习书法的临帖一样,首先要描红,要有帖子,要看一些理论,不断的在练习中运用这些理论,不断的练,不断的修正,字看起来也就由不象越来越象,书法就不断的进步,直至和帖子非常相象。这一过程需要好长时间,要坚持不懈。学校里优秀教师是我们的帖子,杜郎口教学法是我们的帖子……以学习杜郎口为例,我们在临的过程中要首先学习其理论,要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阅读有关杜郎口的各种出版物,宣传材料,从网上浏览其音像图片资料,听专家的报告,听杜郎口的课,和同事交流,然后模仿上课,反思,修改,再上课,再看理论,再修改……如此反复,坚持不懈,直至越来越进入角色。临课这一阶段是艰苦的,特点是形似,非专业人士一搭眼就可看出。比如黑板的布置,桌子的摆放,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等等。
入课是第二步,就象练习书法的入帖一样,抛开帖子也能写出原汁原味的某某体的字来。这里指真正把握了杜郎口教学法的实质和精神内涵,从备课到上课到作业等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无专家的指导下均能独自完成。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是令人欣喜的。入课是临课的质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神似,要专业人士才可看出。
书法追求不同的风格,若千篇一律,写出的都是柳体,还有谁去欣赏?习柳体不是以后永远写柳体,而是要借人家的长处,避开其短处,形成自己的特色。这谓之出帖。教学也一样,我们学杜郎口是为了掌握更好的理论,运用更好的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倘全国都用杜郎口,不知变通,教学就再无生机而言。出课是指熟能生巧,在自如运用杜郎口模式的基础上灵感闪现,结合自己的实际推陈出新,形成新的教学方法。这谓之出课。
我们二十年来学黄冈、学汨罗、学洋思,先是目标教学又是讲练工程,现在又全国上下学杜郎口,可是,许多地方都是学不出来,为什么?因为“杜郎口模式是开放的、创新的、成长的、也是鲜活的。复制就是固化,也就是僵化。我要说的是,杜郎口可以学习,但硬性的照搬照套是危险的”①。杜郎口的学生和我们的学生有不同点,相同的我们可以借鉴,不同的我们就要改变,以此来适应我们的教学。学习杜郎口要加入自己的创新思维,要在自己已有风格的基础上,跳出各种框框,杂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特色。霍元甲的迷宗拳之所以能所向披靡,是因为他突破了宗训,吸收了众多门派的精华,融会贯通。我们学习杜郎口就要像霍元甲一样要走出去,哪家出名了就去看看,靠的什么出名,我能不能借鉴,一家学一招,学十几招就能融合成一个套路。
也许有的同志说你这不是在否定杜郎口吗?不是,我绝无这个意思。杜郎口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是因为它的理论是先进的,并且被它的实践以及学习者们的实践所证实,切切实实的成绩摔得出来,不是一个两个专家赞同,而是几乎所有专家的共识。但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任何理论都有它的时代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正如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由“天圆地方”到“地球是个球体”再到“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一样,明天的人们也许就会发现今天我们还没发现的教育真理,也许会发现今天的杜郎口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茌平县教育局督学谢金国说:“杜郎口的改革尚需要进一步完善”②,“任何改正都是进步”③。我们怎么能把杜郎口当作永恒不变的真理呢?
我们要走进杜郎口,还要走出杜郎口;我们要学习杜郎口,还要超越杜郎口。
临课是入课的基础,入课是临课的质变,入课是出课的前提,出课是最理想的目标。三者遵循由浅入深,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可跳跃,不可颠倒。
学习杜郎口是这样,学习其他先进教学经验也是这样。
新教师,你准备好了吗?
尾注及参考文献:
①李炳亭《杜郎口旋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154页。
②同上,155页。
③“任何改正都是进步”。——达尔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