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栏:骑马看教育】课改需要“偏激”

(2009-03-30 16:06:06)
标签:

教育

分类: 专栏文章

专栏:骑马看教育课改需要“偏激”

 相对于传统教育的“盛世抒情”,这样的一派歌舞升平总让人禁不住会想起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育的成就是否需要“大书特书”,答案是当然是有必要。但一味的歌功颂德,肆意掩盖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不是就意味着“问题”得到了解决呢,我看未必。

先且不说把问题“沉塘”会不会“销毁尸骨”,我是说,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敢直面问题了呢。诚然,一味把问题放大,因为草木皆兵而丧失了对教育的信心,也是不可取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拿捏好“分寸”,把握好那个“刻度”,既有利于暴露问题,以表儆尤,又有利于让问题得以快速解决?这或许真的成为教育领导者的“管理艺术”。在中国,任何事一旦背离了问题本身而上升到“艺术”,那就复杂多了,就像河南民权县“手足口病”瞒报事件,想“死”多少就死多少,“数字”的代表着的,是事情的两面性,要么出政绩,要么丢乌纱,谁让我们一贯就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思维呢。

中国的教育出了“大问题”,这是民间几乎所有人的共识。这个问题严重到了什么程度?那则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目的心术不同,则看问题的角度当然不同。教育需要改革,但怎样改,是“改良”还是“改革”,是“修补”还是“推到”?这厢边“病人”死去活来,那厢边却还在争来争去,只急得有些人忍不住跳脚,可你说了不算。

中国人是热衷于“改良”的,以彰显出“黄金分割”般对事物和事态的精准驾驭能力,不必伤筋动骨就能以“温吞”的手段解决问题,这样的愿望实在无可厚非,假如我把改革比喻为去医院“动手术”,那改良很像是“盲人按摩”。可现在的教育早就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了,你却还乐此不疲的“瞎折腾”,纵然按摩的手法多么地道,纵然你能延缓病痛,可你能阻止死亡吗?假如因此“误了卿卿性命”,请问,有谁站出来负担这个责任?

负责?但这句话肯定会被人抓住把柄,中国正是有太多打着“负责”旗号的人出来负责,才致使想搬动一张书桌的人都需要流血!中国的改革从来都是以“牺牲”作为代价的,因为改革而死有余辜,或者惨遭鞭尸的多了去了。但依然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的人才是民族不散的魂魄。

今天的课堂教学得改!

不止是改,而且需要和传统决裂,划清界限乃至推倒重来——重建一套体系。

有人当然会说,这是“偏激”。

现实里却是课改不偏激不成。你看你看,新课改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可“导”着导着又“主体”了。而真正的主体——学生,又什么时候拥有过真正的学习主权?新课改在改良派那里,成为延续旧梦的幌子,几年下来,不仅没“改”出成绩,慢慢的连些“姿势”也没了。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很多地方,课改依然“春风不度玉门关”,教师依然霸占着讲台口沫飞溅,学生依然在深深的绝望中,幻想着来一场地震把教室压塌,以身“殉学”以图解脱,而厌学则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课堂效益严重低下,至于课堂上的精神成长?那纯属扯淡!你指望连烧饼都吃不上的乞丐,出资给你建造一座一英亩大的漂亮庄园?

别拿“偏激”说事。课改完全是境界和认知问题,有些人“目力”只有一米,你就遑论和他谈什么百尺的海底里。既然这样,那我还是主张课改要“一刀切”,看似无理,却隐含着深刻的用意。矫枉必须过正,不来“硬”的甚至“绝”的,课改什么时候也难以呈现我们最初的那份期望,拒绝水中月、镜中花,让教育者和被教育对象品尝到幸福的唯一秘诀就是——推倒重来!

对传统课堂保持“清醒”的人,才会偏激!

多听点批评,对谁都有好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