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22条》自序
(2009-03-25 12:10:5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采写 |
“致力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这是我和我的团队一直以来的追求。
传统课堂教学需要改革,这几乎成为一种共识,但怎样改却又无疑成为另一个共同的困惑。研究怎样改,或者换句话说,课改从哪里切入,找到这样一个“支点”则成为我做力行教育的最重大课题。当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而遭遇到的阻碍同样出人意料。困难总和误解相伴相随,但凡做什么事情,只要试图“动一动”,难免会触动波及一些保守势力,好在我早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纵然如是,在某些时候我依然会觉得委屈和沮丧,我甚至会大惑不解,想干点好事,为什么也如此艰难?我无法低估“传统”的力量!但我最终明白了有些事情真的很难一蹴而就,踯躅不前有时候竟然成为必不可少的步骤和环节,甚至决定着最终的成败。这个时候,“时间就是效益”则成为悖论,我的焦虑是因为我可以学会像西西弗那样往返反复,但课堂教学假如依旧一如既往,绕着理念“捉猫猫”,那好不容易抢来的素质教育的领地仍会得而复失。你千万别说再指责我是耸人听闻,仅以山东强力推进规范办学为例,既然都表态支持,又明知乱世重典、违者必究,可为什么一年下来,仍有几十所学校敢于顶风违纪?
我们不去刻意批评“传统”,须知有些固执不仅是因为“无知”,而是我们本应承担问责。我们没能给他们更好的途径,或者一直轻于研究“实践的方法”,而整日高调于空泛的理论,因而无法“手把手”地教给他们怎样改。这才是制约课改进一步推进的瓶颈所在——钥匙——离开了钥匙,纵然你喊破嗓子,因为找不到“关键”,而终究无法打开“问题之门”。课改是“做”出来的,没有针对现实问题的“行动研究”,离开了一线教育的迫切需要,“头疼医脚”就变得相当滑稽,它凸显出的是远离实际的陈腐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以至梗阻着教育的良性发展,致使今天的课堂教学日渐身染沉疴,从而呈现为难言之隐的典型“课堂并发症”: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日益堕落为知识的“贩卖”,而缺少精神的成长……
探索“途径和方法”则变得相当重要。我承认我不是课堂教学的专家,我只是一个看到了“问题”,并试图寻找良策的“圈”外人。说出皇帝的“新装”的真相不是我的本意,揭当下教育的疮疤也非我的本意,更何况我一向排斥“君子动口”,而隔岸观火进而幸灾乐祸则纯属教育的良知问题,今天的教育指望“挠痒痒”去替代必须的“手术”是天方夜谭。这个手术不仅是切除一些带病变的累赘,而且是为了给已经短路了的“实践”搭桥——让血脉畅通,让希望生长,让生命延续。这个手术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解救学生、解放教师,也解放教育。
我不敢保证我所坚信的“高效课堂”是治愈一切的灵丹妙药,起死回生、枯木逢春,但我敢于这么说,这套高效课堂模式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的,它因而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它是一种“方法论”,更代表着我的教育思想,但它从来不拒绝对“方法”的探究。我更愿意这样说,课改不是简单的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但它又是“从方法入手”,贯通全局的教育制度的变革;我甚至不愿意把这种方法的探索称为“课改”,我更乐意于叫做“课变”,它实在是新旧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的搏杀;我不赞成那些留恋“传统”,因而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的所谓课改,这样的“改良”注定只会失败,历史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结论,我更倾向于“旧城改造”那样的“推到重来”,这样难免仍被人指说为“偏激”,但几年来的实践就这么残酷,不置之于死地我们很难“后生”,除非奇迹出现,但问题是,奇迹会偏爱我们吗?如果要想谋求改革的成功,条条大路通罗马似乎不具备很强的现实操作性,摆在我们面前可供选择的道路貌似很多,其实真正通往成功的历来都是“自古华山”。这或许是打着我“个人化”的所谓经验,但我仍坦诚地讲出来,希望能给那些“在路上”的同道们一点启发。诚然,做“力行”的课改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可资借鉴的有价值的经验,正因此才更需要“力行”——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样的“经验”可能不具备“权威性”,但它无疑是鲜活的,实用的,可以生长的财富。
至于“22条”总结,既然打着我“个人”的烙印,那一定会“触犯”很多个人化的嫌疑,但愿您能寻找到一点点有益的东西,是“药三分毒”,更何况,我原本并不擅长给任何人“开药方”。
我和我的团队愿与所有怀抱着课改信念的“谷子地”们,等着“集结号”吹响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