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载19】“教”会学生“学”

(2009-03-12 17:47:12)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闻采写

 【连载19】“教”会学生“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要“开放”、要放手,我把这个“放”看成是“放生”。真正的放生不是“盆”倒“盆”、“缸”换“缸”,而是鱼游大海、鸟归山林。“海”和“林”甚至不是展示学习知识的舞台,而是张扬生命的一个场所,更不是教师不讲换成某个学生“代讲”。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视界”里消失,否则,教师的存在就可能成为“学”的障碍。这个道理很浅显,为什么孩子们更乐意去外面聚会,是因为父母在场他们总会受到制约,这和父母的愿望和态度没关,“存在就是制约!”

高效课堂追求的第一个境界是“活”,要“活”到“无法无天”。每一棵心灵都应该是水中的鱼,空中的鸟,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我的确承认教师相比学生,可能拥有更强的知识能力。可问题是,这不是不还权的借口。当教师找到一种办法,能够把自己的能力毫无保留地“输入”给学生的时候,教师当然可以替代学生的学。但这也不是不还权的借口,因为省略了过程的被动接受,这样获得的“能力”无法在孩子的认知世界里生根,当然更无从谈起之后的“生成”了。所以,学习知识不是继承“遗产”,没有学习过程,就无法真正成为知识的“富翁”,离开了学习的体验,不能成其为真正的学习!

学生习惯了教师的驾驭和“灌输”,但依然不能成为教师独霸讲台的理由。正如那些因为习惯了“疾病”,而拒绝“治疗”的人,只能促使病情的恶化。我们今天的传统课堂教学,是不是也习惯了“疾病”呢?假如一如既往地习惯下去,那我们的孩子就永远无法学会学习。想让孩子学会走路,第一个条件当然是离开妈妈的怀抱!抱着的孩子不会走,这是一个事实。

基于这样的事实,开放的课堂才要求教师“全身而退”。全身而退也不准确,有时候,我们会从“现象”上看到教师的“身子”果真“出离”了课堂,可眼睛还在教室里,一眨、一眨地注视着学生,脑袋孩子讲台上,一晃、一晃地左右着学生。教师的全身而退,还真的不是要求“身体”的消失,而是身在若不在,让学生进入“旁如无人”的“忘我”之境,教师的在与不在都没有多大关系。因而,你千万别和我抬杠,说我极端到让教师在课堂上消失。

有些学校抱怨说,因为听从了我的“理论”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学生表达浅表,甚至是出现知识性错误等等,我当然要告诉你,你太执迷于“知识”层面了,而忘了盘点知识之外最有价值的东西——学习的体验,这一切恰恰是精神成长的基础!

     现在师之高效课堂模式的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形似”,而一味“求活”,甚至故意把教学难度降低,而不惜追求所谓的“展示”效果。当然,开放课堂的前期这样做未尝不可。殊不知,连“展示”都不是目的,展示也仅仅是“学”的手段!如单纯为了展示而展示,或者刻意降低难度,让所有学生排排坐吃果果,一个个轮着展示,那展示不影响进度、不制约效益才怪呢。

到底那些问题需要展示?我觉得还是别光靠教师的主观判断和经验去决策,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需要展示时再组织展示,更何况,展示又分为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呢,每一种展示都不应拘泥于备课时的“预设”,而是视学情现场生成的。谁说我不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呢,教师缺少这份“功力”,当然很难有真正的课堂生成。传统课堂和高效课堂的最大区别恰在于“生成”二字上。

我当然也承认教师的“课堂艺术”,比如发问方式就是艺术,比如如何调动小组、调动小组的每个人都属“艺术”范畴,除此之外,我不接受艺术这个词汇。我是说,教师在课堂发问上是有艺术的,传统课堂我们总是问“谁会?”,高效课堂为了强调重视“学情”,一般鼓励教师这样发问,“谁不会?”你还不明白吗?课堂教学其实只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是让学生学会。惟有明了谁不会,你才能针对对象,采取措施。

  还有人曾经问我,课堂上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怎么办?传统课堂难道不出现这个问题?其实不管什么课堂,都应该研究并且处理这个问题。课堂上学生精力不集中,任课教师当然要承担责任。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问,为什么你的课“抓”不住学生?因此我们说开放课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少流失掉一些精力。即便一时无法解决,我们聊以自慰点吧,学生开小差,也总比满节课趴桌子上打着呼噜睡大觉算进步了吧。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人人活跃、个个精彩的,想开小差、打瞌睡,很难!开放课堂暂时出现些问题,正常的。

仅仅有“活”是不够的,课堂教学还应“求实”。

要求“实”,高效课堂教师不讲了,“实”只能取决于学生如何学、怎样学才能学会。

小组学习就成了关键。

高效课堂模式对小组学习做了明确的要求,第一是分组,杜郎口、兖州一中、昌乐二中,所有“共同体”成员校,全部采用的是“异质同组”,每个小组要兼顾高、中、低三个层次,即AABBCC,一般68个人为一组为佳。如果教室里人数比较多,每个小组也可以10人,但人数太多不便于合作探究,因此大组可分为“组内组”,即AB组;

第二,学习小组长一般有学力教高同学担任,小组长即可称为“学习领袖”,也可叫做“教师助理”,小组成员间形成一个紧密的学习利益共同体。组长未必是终身制的,也未必是全组的第一名,组织这个角色还需要其具有组织能力、公益心等;小组形式一般是固定的,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组长可轮流担当,目的旨在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相同的角色体验,以此发挥“团队学习”的效能。

第三,组内成员间,同质要结成两两对子,对子之间既是竞争者,也是相互监督者,比如上课开小差的问题,就由对子来解决。为了鼓励对子间的竞争,小组长有时候要采用一点“手段”,比如要求相互间“下战书挑战”;

第四,小组间也要充满竞争。这就考验着教师的“课堂艺术”了,“评价是武器”,教师上课一定要敢于调动组与组之间的对抗、拉力、质疑,并做好“即时性评价”。

关于即时性评价,高效课堂要求:1、评价知识点;2、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状态、形体语言等等。如针对学生发言是出现的“不及格”,教师应及时地提醒学生,比如“假如语速放慢一点,声音洪亮一点,效果可能更好!”“假如侧身闪开黑板,把头昂起来可能效果更好!”“能否准许别人说完,你再表达你的见解?”等等。3、以小组为单位评价。高效课堂要求教室墙壁上一定要有专门的“小组表现评比栏”,任何一节课,哪怕是“复习课”,都必须评选出表扬卓越的小组,“只要有要求,就一定要有评价”,评价是引领,久而久之,课堂自然会“活”和“火”起来。

仅仅有小组还不够,还需要一个教与学的抓手——导学案。

 关于导学案,我将会在别的章节加以介绍。

 没有导学案就不会有真正学习能力的养成。

 高效课堂一般是这样要求学生的:每个人手里都要有三件宝贝,即“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活页夹是专门用来搜集留存导学案的。

双色笔在高效课堂上起到极大的作用。一般要求学生在接到导学案后,即进入了学习的第一个环节:自学。

在自学中一旦遇到“拦路虎”,这时候双色笔就派上了用场,把不会的问题“标注”出来,这就是让每个人明确课堂基本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知道,把不会的问题学会,其实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高效课堂主张三种学习方式:自学、对学、群学。

自学是第一阶段,要求是让50%的学生学会50%的问题;然后进入“对学”,在对学阶段,要求70%的学生学会70%的问题。其实,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其“任务量”是“减少”的了。学会在自学和对学中仅余留下来的30%问题岂不是减轻了任务量吗,为什么有些教师还抱怨说,影响进度呢?

用双色笔让学生在自学中确立个人化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对学或者群学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困惑。就算初步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当然,学生还应使用双色笔把“拦路虎”整理抄写在“纠错本”上,一个学期下来,不同学生的“个人化复习资料”就汇集起来了,这样在复习时就方便多了,针对性和目标性就更强了。

高效课堂让教师放手,就是为了客观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并千方百计地想尽办法,解决自己的学习困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学生一旦“失去”了依靠,其超常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就调动起来了。遥想当年的小岗村土地承包,是什么让原本瘠薄的土地产出了粮食,同样的道理,开放课堂也是为了解放学习的“生产力”,让每一个孩子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体验到团队合作的价值。

当然,初期把权利还给学生,难免会出现“不会用”和“不习惯”的现象。正如学骑自行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握不住车把,甚至会撞在树上,好在,我们都懂得这样的道理,不跌几个跟头,怎么能学会走路?为了教会孩子走路,我们可以充满耐心甚至鼓励,为什么高效课堂的开放,我们却缺乏了足够的耐心,而妄想一夜之间建设成罗马大城?

      一种能让孩子学进来的教育必将是会散发巨大的能量,亦必将成就课堂教学的壮丽诗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