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载14】第五章高效课堂模式解读

(2009-03-12 11:52:34)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闻采写

【连载14】第五章高效课堂模式解读

1、教育即解放

很多人都在千百次地追问,教育是什么?我不喜欢“概念”,不仅是因为我实在没有能力给教育一个定义。我是说,做为一个“非教育学”研究的人,我只愿意使用我熟悉的方式,去做我个人化的解释。

想知道教育是什么,我以为正面去做出回应,有时候比较会让人觉得艰涩,陷入更大的迷茫,这么多年来,解释教育是什么的人不计其数,有些人甚至因此而成了专家了,但我们依然不明白什么是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颇让人遗憾的事。

我想说的是,干么不换个角色,或者干脆从教育的“对立面”上来尝试做些解释。知道教育是什么,目的是旨在知道教育不是什么,以避免我们还留恋于一些“非教育”的行为,少干一些“非教育”的勾当。弄清楚什么属于“非教育”,才是教育学研究的唯一目的!

那些属于非教育?

我们闭上眼睛,回忆那些常常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和手段——

我们总是目中无人,一味地讲;我们总抱怨在“对牛弹琴”,可什么样的“牛”能从早晨到晚上一动不动端坐在教室里,而且还要一遍遍咀嚼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既没营养又不新鲜的“知识?谁愿意承认那些东西原本就味同嚼蜡,可我们却奉为人类的智慧精华?

我们倾听过儿童真正的心声吗?我们随意设置一些所谓的“校本”、“班本”、“组本”课程,哪一门课程征求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让孩子们穿上鲜艳的衣服,手里举着旗帜,站在凛冽的寒风里,脸上挂满笑容,“欢迎,欢迎!”

我们动不动就举起考试的“杀威棒”,以成绩胁迫他们向权威屈服;我们动不动就请家长,把孩子们仅剩下的那点尊严,用比刀子还锋利的目光,一下下残忍地剥落下来。

我们不准孩子走动,甚至要求他们倒背着小手做成木雕,哪怕他患了肚子疼,脸色煞白也鼓励他用精神战胜疾病;可怜的孩子,有些不到18岁就腰间盘突出,升入初中的孩子又有几个不戴眼镜的,一个个俨然小博士模样,可他们的脑袋里有什么?除了老师的标准答案和无休无止的作业,他们中的几个人,拥有着少年青涩的梦想?

……

好了,我不能再说下去了。只想问一句,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吗?

如果是,那我情愿说,我们一向引以为豪的教育,我不说是“杀人”的,我只说是“非人”的!

教育必须回到正途上来。教育必须要让从事教育工作的大多数教师明白,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孩子,你不要把他当作一个不懂事的人,你不能事事替他做主,你不能以“爱他”的名义肆意扭曲他的心灵,他其实原本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绝伦”。

那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生命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教育与这一切有什么关系?

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人,这个人来自于巴西,叫弗莱雷。人们这样评价他,说“因执著于美丽星空下每一个生命的跳动而鞭笞非人性的驯化教育;因希望每一个生命都活得精彩而提出被压迫者教育学;为把美好的信念种植在人们心中而呼吁希望教育学。”他毕生的希望是,教育之船能最终把人们载向理想的彼岸,从而获得真正的解放与自由。

在弗莱雷看来,教育承受着讲解弊病的折磨:老师事无巨细地讲解,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记忆和重复。这就是他所谓的银行储蓄式教育,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灌输式教育

银行储蓄式教育中,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发号施令者。教师把思想观念存入学生大脑里,而学生只是知识的存储器。最容易被灌输的学生恰恰是优秀的学生,因为他们听话,不会拒绝做被动的客体,他们丢弃判断性思维,不断调整自己,去适应老师所规定的模式。

   这种教育利用家长式的行动机制来驯化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意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万人同音,毫无个性。

  银行储蓄式教育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与不公正。它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把人降格为,教育过程只是一种产品加工过程,人不仅被物化,同时也被异化了。当教育成为控制学生的工具,沦为纯技术的训练时,生命个体内在的无限潜能便被教育者忽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头脑里装的全是从书本和老师那儿学来的死知识,成为弗莱雷所说的容器

     教育即解放就是以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为起点,对话成为重要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等级式的,而是水平式的。要求学生能独立地作批判性思考,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他们。师生之间不是控制与被控制、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而是平等民主的互惠式关系。在提问式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向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客体转向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弗莱雷向我们提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应该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学生则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两者之间教学相长。弗莱雷认为,真正的有效教学是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它们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对话是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的核心,对话教育就是要避免把学生物化工具化,而是把他们看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成长变化着的。对话是人的生存方式,是生命的象征,是师生之间民主关系的标志,是使学生生命得到解放的关键。对话教育体现在师生之间。在教学理论越来越走向对话与交往的时代,我们要改变师生之间储蓄式的关系,找回本真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中国教育报》)

     从教学的角度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更多地注重学习知识,而高效课堂关注的是认识事物本身。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就是“思考什么”和“如何思考”的问题。在英语里有这样一句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教育即解放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发现、感悟的过程,学习必将是教师无法包办代替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者、组织者;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的人,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地提供资源,创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小孩子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其能;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给他们以空间来消化学习,并且学一些自己渴望的学问,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决不能把儿童的时间全部占满,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
  

解放学生被禁锢的心智,解放学生被束缚的个性,使学生僵化的头脑能够异想天开,使学生萎缩的人格大放异彩,使学生的表情生动起来,从而让我们的社会丰富起来。(瘦笔斋主)

教育就是找回迷失的人性!

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下,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和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信任,而不是防范;是培育而不是钳制,当然更拒绝专制!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放眼今天的中国,没有哪所学校比杜郎口“解放”的更彻底的!因此我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个校长比崔其升更觉得“解放”这个词的亲切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