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你和我
收成在“同盟”
——写给“中国高中课改名校同盟”成员
李炳亭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同盟”。
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
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有人把高中课改,无奈地概括为“激情和困惑的碰撞”。新课改对传统“异化教育”的颠覆一定是划时代的,因而可称之为“课变”。可到底怎样才能越过困惑,应该是校长和教师们遇到的第一个大坎。如何打破“方法和途径”的课改瓶颈,重现教育的希望和魅力,是新课改当下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遗憾的是,我们明白了必须做,却茫然于怎样做。
看看我们的课堂教学吧,为什么学生的精力流失率如此之高?为什么课堂效益如此之低?为什么竟然有那么多的孩子厌学?为什么师生关系变得僵硬?我们的问题真的很多,纵然有千般理由,可课堂总该承担课堂的使命!我们到了非改不可的“危难时刻”,问题是,要“根治”课堂疾患,到底应该从哪里入手?打开问题门的金钥匙在哪里?
好在,全国有那么多花样繁多的新课改培训可供我们选择,可为什么我们至今却倍加迷惘?是理念太深奥,还是方法不对路?抑或我们原本需要的就是如何实施课堂操作: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课堂又如何评价,怎样编制导学案,怎样保证每一节课都是好课?不去实践里找答案,或许我们永远没有真正的答案!
课堂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深入课堂研究解决!“问题就是课题”,“研究就是行动”。其实,钥匙就藏在课堂里,它的别名就叫“高效课堂”。假如脱离课堂教学,试图从理念里寻找到突破,事实早就证明是徒劳的。不寻找到高效课堂的出口,那只能是盲人摸象。找到高效课堂,便抓住了教育的“七寸”,不打造高效课堂,便很难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我们一直致力于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推广,“中国名校共同体”正是在一线教育的呼唤声里成立起来的。“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共同体”始终牢牢揪住课堂不放手,以“解决一线教学的困扰”为己任。共同体不唯模式,但主张必须遵循高效课堂的基本操作规范,把基于杜郎口模式构建的“高效课堂模式”作为一般课堂形式,在全国15个省市选择30家学校做课堂教学的“临帖”推广实验,一年来,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一批实验学校“破贴而出”,在较短时间内,就成长为当地备受瞩目的课改示范校。如江苏连云港新知学校、河南商丘回民二中、河北清河五中,山东昌乐二中等等。他们都是得益于共同体,而成长出来的课堂特色鲜明的课改学校。
而其中的兖州一中,更是在师之高效课堂模式之后,创造性生成的全新课堂体系。他们打破了300年来的传统课堂结构,在解决了课上高效的同时,巧妙地变课下时间为充分的“预习”,通过“展示”解决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探索形成了高中教学课上和课下的“双高效”模式,完成了从“高效课堂”到“高效学习”的飞跃。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经《中国教师报》报道后,迅速引起了全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给中国高中课改一条充满光明前途的出路”。
不仅如此,兖州一中还通过“课变”,化解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四大顽疾,教书与育人的矛盾、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矛盾、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矛盾、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矛盾,其实这些“矛盾”就隐含在课堂里,只是传统教育束手无策而已,其“循环大课堂模式”对全国高中课改具有普适性、启发性和借鉴性。
高中课改还再是“雷区”吗?高中搞课改还再是“涉险”冒险?怎样把兖州一中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从而帮助一线高中学校实现课改最新成果的资源共享?那么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和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就变得十分有价值。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需要像杜郎口、兖州一中这样“躬耕”得来的经验,这样的经验才是最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是我们期盼已久的那把芝麻开门的“金钥匙”。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从高中教学的困惑和需求出发,继“中国名校共同体”之后,我们决定牵头组建“中国高中课改名校同盟”。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责任、使命和对教育的热爱,“同盟”的价值就体现在——解决课堂问题。
“同盟”旨在帮助那些还处在探索阶段中的高中学校,有机会“引进”这套以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模式,以期尽快改变当下课堂教学现状,并同时期望通过这种方式,以课为媒,把所有有志于课改的高中校“捆绑”在一起,一路同行,共同破解课堂教学中制约着我们的诸多问题。“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变个体探索为集体行动,变个体智慧为群体成果,促进成果交流,实现同盟间的课改资源共享。
“同盟”以中国课改名校为方阵,打造学校品牌,激荡中国教育,或许你就是下一个杜郎口、兖州一中!
“课堂聚义,协同发展”,课改你和我,亲如一家人。
接下来,我们会出版会刊、简报,尝试成员校相互挂职交流,也会常常聚会,轮流坐庄,“把会开进课堂里”,大家一起“研究研究”、“论坛论坛”了。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同盟”。
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
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