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

(2008-10-25 16:31:33)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闻采写
       (接上)“把推进课堂的变革作为课题”

   认识到了杜郎口之于新课改理念的实践意义后,我即给刘社长汇报,能否在杜郎口搞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实验这种课堂模式在操作性层面上到底有多大的指导性?一个30年的老报人,刘社长对教育的情怀远非我可比的。他当即决定召开总编会议专门研究此事,大家达成共识,刘社长说,《中国教师报》不仅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典型,而且要敢于推进课堂教学的变革。推进一线教育的课堂变革应该是《中国教师报》的“课题”。

    20061120,借“第四届中国名校长峰会”在济南召开之际,《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在杜郎口宣布成立。同月,培训班开始招生。经报社研究,大家认为培训应该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教会教师掌握好课堂技术,学会教学“驾驶”,因而培训还起了个耳目一新的名字——课堂驾校。

  “驾校”每周一期,很多参加培训的学员给报社写信,感慨地说,教了10几年书,现在才知道该怎样教。有个女老师在培训班上实习课,一下课就泪流满面,学员们关切地询问,她告诉大家,我是激动呀。截止目前,受训人员已达上万人,遍及全国除港台澳外的所有省市。

   杜郎口的课改经验启发了山东昌乐二中,校长赵丰平同样决定改革。作为高中,课改历来被视为禁区和雷区,更何况二中一直被外界誉为“领跑的高中”。可赵校长说,应试教育没出路,素质教育的希望就在课堂上。

在二中,老师们总会这样说,让学生学会老师不会的才是关键。学生就是学会“生”的,课堂应是学习的“天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赵校长还说,学校的产品是课堂,唯有把每一节课打造成合格的产品,学校才能保持办学的“高质量”。

他们同样围绕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结合二中多年来的实践,摸索出来“10+30+5的“271课堂模式”,即教师的精讲占10分钟,学生的自学和合作探究占30分钟,当堂达标测评占5分钟。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课改的难度更大,为了力所能及推进高中课改的进度,《中国教师报》深谋远虑,再一次以8个版面报道了我和马朝宏采写的昌乐二中。

报道发出后同样引发了轰动。

两个“典型”的横空出世,客观地解决了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也启发了我们进一步思考,新课改的途径是否就在这里?!

 循着这个思路探究下去,渐渐我们形成了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系统。

有专家说,这套高效课堂模式,找到了一个“核心”——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两个“关键”——小组学习和导学案。三种“技巧”——独学、对学和群学的学习形式;课堂预习、展示和反馈三环节中的“抓两头促中间”;教师课前、课中和课下的三个着力点。实现“四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水平、高质量。明确“五个概念”:学校的产品是课堂;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在转变教师的课堂观念上,其次才是学科知识的提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能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好课要真正实现师生相长,体现“生命的狂欢”。

高效课堂模式是《中国教师报》送给一线教育,帮助他们打开课堂“问题门”的一把金钥匙。

 

“共同体”的顺应而生

 

   高效课堂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它是不是真正阐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否找素质教育找到了出口?能否给长期陷入困扰的一线教育一条“生路”?

   我们决定选择几所学校做一次“移植”实验。当然,我们的要求很“苛刻”,必须在我们的指导下照搬照抄,说白了叫“复制”。说实在的,在中国学任何一种经验,很多人都会习惯地说出一套貌似很有见底的“批判的学”的话来,却殊不知,批来批去,到头来既丢了经验,也迷失了自己。正是为了汲取这样惨痛的教训,我们要求谁学得最像才是最好,这个复制的过程,我们叫做“临帖”。

   20078月,江苏省灌南县新知学校、河南省商丘回民二中率先成为我们的实验学校。我们给出的时间表是临帖四个月。然后助其“破帖”,在我们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做自己的课改“嫁接”,这样就能“生成”不同的特色。

   临帖在轰轰烈烈的教师观念转变中开始了。

   我们遭遇到了第一个难题,让教师“放权”不讲,部分老师根本不接受,甚至有些传统课堂培养出来的“名师”成了神经病。那好,我们就调整方法,和老师们共同“解剖”课堂,一点点、一条条找出隐藏在传统课堂里的问题。真是触目惊心,在新知学校,我们找出来了38个问题。比如,课上走神的时间占一节课的多少?比如,教师所谓的“难点”是不是真正的难点?比如,怎样同时解决10个孩子提出的不同问题?比如,教师布置的作业有多少是有用知识?等等。

  实事胜于雄辩,老师们深刻地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认识一到位,模式的复制就水到渠成。那些放弃了传统经验的老师们,面对陌生的课堂模式,开始虚心地和学生一起学习。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了。一些厌学的学生慢慢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新知学校是所新办民办学校,教学成绩一直在全县排名第四。与新知不同,商丘回民二中是所公立学校,深藏在城乡结合部。在合作前夕,学校连座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已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校长是个只有20来岁的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小伙子。说起他当校长,简直像是开玩笑。连续指定了几个校长,可没谁愿意干,就硬让他干了,谁让他太年轻没法推辞呢。

   我们就是拿这样的学校做实验的。仅仅四个月,“奇迹”发生了。他们当年寒假统考,成绩竟然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来年他们参加中考,双双跃居当地第一名!两所学校还分别被市教育局指定为课改示范校!现在,商丘市以及回二所在的睢阳区,已划拨资金开始打造回民二中的“品牌形象”了。

  两所学校围绕着“自主学习”,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课改模式,新知学校是“自学+交流”教学模式;回民二中的“321教学模式”。

  随着实验的效应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要求加入实验,这时候,我们觉得组建“共同体”的时机已经成熟,尽管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高效课堂的模式是值得推广的,而且我们也通过解决问题,积累了实战经验。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有机会分享我们的成果。

   200854,“中国名校共同体”在山东省昌乐二中宣告成立,并成功举办第一次聚会,我们“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为理念,“把会开进课堂里”,共同体吸纳了全国15个省的30所学校为成员校。会员校之间“以课为媒”,资源共享,“共同”走在一条探索的路上。

 

       兖州一中“经验”绝不是偶然的

 

  “共同”的路上不会有寂寞。

  高效课堂模式成为共同体的“酵母”。

  兖州一中是所高中,校长杜金山一直想,如何借鉴杜郎口为高中所用?

当很多高中学校在犹豫着怎样借鉴学习杜郎口经验的时候,兖州一中却率先开始了自己的实践。为什么兖州一中也要课改?与当初的杜郎口一样,杜金山校长针对传统的高中课堂教学做了一项实验,“两率调查”——学生课堂的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结果他发现,传统课堂的效率简直是不忍卒读!他说,必须改!

杜金山校长一直在苦苦思考一个问题,高中不像初中那样可以设置预习课怎么办?这也或许是困扰所有高中校长们的一个主要问题。

与杜郎口和昌乐二中的预习不同,兖州一中的课是“倒”着上的。一上课,老师就组织学生展示,然后利用后10分钟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作为一个教育记者,我一直跟踪和关注着兖州一中的课改。记得当初在实验杜郎口模式时,也有老师发出一文,可杜校长却说,所有的疑问都是多余的!他还说,杜郎口的意义,恰在于让传统课堂从低效——有效——高效,解决了困扰我们今天的教育很多年的“效益”问题。杜郎口的“人人参与”“个个精彩”从哪里来?从解放学生的学习主权上来!

可高中无法像初中那样设置专门的预习课。没预习就不会有展示,没展示哪会有高效?

为了增加预习,他才想到了“倒”着上。

杜校长说,把课“倒”过来,当然是因为课上预习时间不够,才把“课外”预习时间拉长,成为“课上”的组成部分。

35+1035是展示,10是预习。他们揪住课堂后10分钟的“小尾巴”,把课下时间全部“兜”进来,与第二天的前35分钟对接,从而形成了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就像当年搞课改的崔其升一样,杜校长这一“倒”,意义非凡。

杜校长的“倒”正是从调整课堂结构入手的。这一“倒”,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的是教育教学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课堂结构变了,教学方法、方式,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制度,等等一切就全变了。变得满盘皆活,变得充满生机。

正如1014日《中国教师报》以“课变”为题,对兖州一中报道的编者按中所提示的:“假如杜郎口解决的是课上高效的问题,而兖州一中解决的则是课上和课下双高效问题”。

兖州一中课改经验一推出,就在国内教育界引发了较大反响。人们评价说,兖州一中的“课变”真正实现了从“高效课堂”走向了“高效学习

较之杜郎口,兖州一中又把课改理念向前推进了一步!

师之杜郎口,超越杜郎口。这是“共同体”的唯一目的。

 

借致力于“课变”的兖州一中杜金山校长的话说,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应该学“旧城改造”,再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的“变”,是“化”不来美妙的前景的,必须加大力度,重建课堂教育制度,在行动实践上去诠释和发展新课改。如果把课改仅仅定位于一种“学习方法”,而不触及课堂制度的变革,那课改的推进会难度增大。

三年来,《中国教师报》在山东推出的三个课改典型,之所以能轰动全国,再一次验证了这样的判断:善于发现典型,致力于解决一线教育的实际问题,在实践层面上提供“途径和方法”,才是媒体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