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2008-10-25 16:31: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采写 |
在二中,老师们总会这样说,让学生学会老师不会的才是关键。学生就是学会“生”的,课堂应是学习的“天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赵校长还说,学校的产品是课堂,唯有把每一节课打造成合格的产品,学校才能保持办学的“高质量”。
他们同样围绕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结合二中多年来的实践,摸索出来“10+30+5”的“271课堂模式”,即教师的精讲占10分钟,学生的自学和合作探究占30分钟,当堂达标测评占5分钟。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课改的难度更大,为了力所能及推进高中课改的进度,《中国教师报》深谋远虑,再一次以8个版面报道了我和马朝宏采写的昌乐二中。
报道发出后同样引发了轰动。
两个“典型”的横空出世,客观地解决了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也启发了我们进一步思考,新课改的途径是否就在这里?!
有专家说,这套高效课堂模式,找到了一个“核心”——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两个“关键”——小组学习和导学案。三种“技巧”——独学、对学和群学的学习形式;课堂预习、展示和反馈三环节中的“抓两头促中间”;教师课前、课中和课下的三个着力点。实现“四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水平、高质量。明确“五个概念”:学校的产品是课堂;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在转变教师的课堂观念上,其次才是学科知识的提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能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好课要真正实现师生相长,体现“生命的狂欢”。
高效课堂模式是《中国教师报》送给一线教育,帮助他们打开课堂“问题门”的一把金钥匙。
“共同体”的顺应而生
当很多高中学校在犹豫着怎样借鉴学习杜郎口经验的时候,兖州一中却率先开始了自己的实践。为什么兖州一中也要课改?与当初的杜郎口一样,杜金山校长针对传统的高中课堂教学做了一项实验,“两率调查”——学生课堂的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结果他发现,传统课堂的效率简直是不忍卒读!他说,必须改!
杜金山校长一直在苦苦思考一个问题,高中不像初中那样可以设置预习课怎么办?这也或许是困扰所有高中校长们的一个主要问题。
与杜郎口和昌乐二中的预习不同,兖州一中的课是“倒”着上的。一上课,老师就组织学生展示,然后利用后10分钟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作为一个教育记者,我一直跟踪和关注着兖州一中的课改。记得当初在实验杜郎口模式时,也有老师发出一文,可杜校长却说,所有的疑问都是多余的!他还说,杜郎口的意义,恰在于让传统课堂从低效——有效——高效,解决了困扰我们今天的教育很多年的“效益”问题。杜郎口的“人人参与”“个个精彩”从哪里来?从解放学生的学习主权上来!
可高中无法像初中那样设置专门的预习课。没预习就不会有展示,没展示哪会有高效?
为了增加预习,他才想到了“倒”着上。
杜校长说,把课“倒”过来,当然是因为课上预习时间不够,才把“课外”预习时间拉长,成为“课上”的组成部分。
35+10。35是展示,10是预习。他们揪住课堂后10分钟的“小尾巴”,把课下时间全部“兜”进来,与第二天的前35分钟对接,从而形成了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就像当年搞课改的崔其升一样,杜校长这一“倒”,意义非凡。
杜校长的“倒”正是从调整课堂结构入手的。这一“倒”,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的是教育教学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课堂结构变了,教学方法、方式,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制度,等等一切就全变了。变得满盘皆活,变得充满生机。
正如10月14日《中国教师报》以“课变”为题,对兖州一中报道的编者按中所提示的:“假如杜郎口解决的是课上高效的问题,而兖州一中解决的则是课上和课下双高效问题”。
兖州一中课改经验一推出,就在国内教育界引发了较大反响。人们评价说,兖州一中的“课变”真正实现了从“高效课堂”走向了“高效学习”。
较之杜郎口,兖州一中又把课改理念向前推进了一步!
师之杜郎口,超越杜郎口。这是“共同体”的唯一目的。
借致力于“课变”的兖州一中杜金山校长的话说,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应该学“旧城改造”,再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的“变”,是“化”不来美妙的前景的,必须加大力度,重建课堂教育制度,在行动实践上去诠释和发展新课改。如果把课改仅仅定位于一种“学习方法”,而不触及课堂制度的变革,那课改的推进会难度增大。
三年来,《中国教师报》在山东推出的三个课改典型,之所以能轰动全国,再一次验证了这样的判断:善于发现典型,致力于解决一线教育的实际问题,在实践层面上提供“途径和方法”,才是媒体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