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一些热心网友

(2008-10-21 10:51:30)
标签:

教育

分类: 共同体大家庭

    “共同体”高效课堂的改革是瞄准传统课堂的致命弊端——“学生的精力流失率”过高而做的一项教育实验。传统课堂的时间+汗水再不改,国将不国!而怎样改?单凭学习一些先进理念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教育的改革最需要的是“途径和方法”,所以,我们共同体一直主张,对于一线教育而言,问题才是课题、行动才是研究、发展才是成果!我们以为教研,应该学习袁隆平先生,把“行动”搬到“田间地头”,切实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实实在在的课堂问题,怎样变无效为有效,变有效为高效才是教科研的价值!校本教研才是学校提升的最主要途径!

   共同体高效课堂模式对传统课堂的改造,是从“展示”环节入手的。通过“展示”来解决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大家稍微留意平时学生的一些生活细节,比如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突然开始注意自己的“发型”了,偷偷躲起来照镜子等等。为了课堂“展示”中的“形象”“面子”,很多学生会把精力放在营造这样的面子和形象上——那就是学。我们对课堂的共识是,课堂应该展现出“生命的狂欢!”自由、快乐、高效!

  在高效课堂的理念里,人人追求展示的精彩,而展示的精彩来自于充分的“预习”!没有预习就根本不会有精彩的展示。当然,关于展示,不仅是面子问题,我只从一个方面启发大家,并且回答高中生会比初中生更在意“展示”。

  当然,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很有技巧,“共同体”在预习上作了很多“规定”。围绕教学生“学”,导学案的作用就这样凸现出来了。

  导学案既是学习的“路线图”,也必须包含着学法的指导,学法的指导就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课堂生存能力。所以,课堂不应该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而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导学案不是试卷,更不是习题。导学案必须在“导”、“学”、“案”三字上下功夫。关于学习能力,我们一直以为素质教育的“素质”,最主要的就是学习能力,当学生拥有了学习能力之后,是不需要老师再去讲的!学会不是目的,会学才是我们真正去追求的。高效课堂既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要满足考试的需要,从考试的角度,我们的高效课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达标测评。

   这样,高效课堂的课堂结构分为:预习——展示——测评。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只限于当学生学习遇到“卡壳”而小组长也无力解决时,去“点拨”、“启发”。高效课堂的成败在于“小组”,所以,我们一直把小组长叫做教师的“课堂助理”;关于怎样分组?如何调动每一个组员的能力?小组长的作用是什么?怎样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等等,我们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共同体探索出“独学、对学、群学”的三种学习形式。成员之间既是竞争更是合作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资源。这叫“利用学生、激励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但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远非一篇小文能解释清楚的。而这一切,探讨起来蛮有意思的。唯有心中有学生,学中有学生,课堂有学生,才真正体现出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才真正落实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发言是不需要老师恩准的,敢说、敢讲、敢写,学生才是教室里的“主人”!

  在我们高效课堂理念里,我们倡导的是“师生相长”。某些老师说,我们传统课堂也提倡师生相长,教师的课后反思促进了教师成长。我当然承认会“长”,但一个不让学生开口的课堂,在成长效益上,能与高效课堂教师上课就是“上学”,教书也是“研修”的课堂相比吗?所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共同体主张,应让老师掌握“观念”和“技术”两把钥匙。“观念”是指“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哑巴能成为好老师吗?答案是可以,只要哑巴有方法让学生学会。“技术”,是指模式指导之下的“课堂方法论”。怎样上课、怎样备课、怎样组织课堂、怎样调动学生?等等。

  教师培训而不应该再对教师过多进行教育理念的“进修培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共同体在杜郎口举办了“课堂驾校”的课堂实践和操作培训,两年来,受训人数突破了6000,很多教师在受训后泪流满面,感慨道,原来就这样教书呀!

  “共同体”只是我私人的一项教育实验。这项实验的价值和意义,是由共同体成员评价的。正因为它只是一项私人的实验,所以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取决于“实效”二字!

  “共同体”常常聚会,每次聚会都是免费的,我们“把会开进课堂里”,研究的就是我们的“高效模式”。其实关于模式,我仍要说,在初期“模式”只是我们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任何学校初期都不准忽视模式的重要作用,“学校的产品是课堂”,唯有保证每一节课是合格产品,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一旦大家掌握了课堂的要义,模式是应该打破的,我给共同体学校的要求是“四个月”破模,然后在我们的模式既基础上“嫁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当然,要达到真正的高效,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总得有人行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