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写在“共同体”兖州聚义之前
(2008-10-14 13:29: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共同体大家庭 |
一封“家书”
——写在“共同体”兖州聚义之前
李炳亭
各位理事长、校长、老师们、朋友们:
继5月4日在昌乐二中首次聚会之后,我就一直期待着第二次的再聚。两次间隔了5个月,太久了。尽管有很多的理由可解释为什么拖到今天,但我仍然要向诸位共同体成员“道歉”,我不应该寻找借口来为自己开脱。尤其对于那些急待探索课堂模式的学校,假如因此而影响到学校的课改进度,那我真的会更愧疚。
不过,时间是一柄双刃剑,有时冷一冷,也未必就是坏事。课改当然需要热情,但一定要拒绝一时冲动,对于那些立志课改的同道,越理智信心就会越坚定。
其实,这段时间我并没闲着。甚至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充分利用了这段时间,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才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一方面,我越来越强烈感到途径和方法之于课改的重要性,它促使我把精力进一步投入到“操作层面”的探索和实验上;另一方面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高效课堂,绝不能搞成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它是深层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变革。“课变”这个词概括了它的颠覆意义。如果课改仅仅是停留在方法论的层面上,那它同样会像过去历次课改一样,那我们的高效课堂怎么能独自摆脱失败的命运呢。
纵观我们的共同体成员校,为什么有些学校能异军突起,而另有学校却步履蹒跚?橘生淮南,演示给我们的难道是“种子”问题?既然不是“种子”问题,那只能是水土问题。“水土”是什么,是传统教育制度下的教育教学“观念”。
因此,“课变”,要敢于触及教育教学灵魂和思想的那片“水土”,那上面写着固执、僵化、贫乏、低效,也写着平庸、扼杀甚至像鲁迅说的“吃人”等字眼;要努力营造课改的氛围,坚决发动学生,打一场课改的人民战争,把学习的权利和时空,真正还给学生;坚定不移地建设高效课堂的评价体系,必须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促进教学相长,从而让教师体会到成长和成功的快乐;以强硬的姿态推动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不推诿、不回避、不迁就、不应付,要清楚,这是“命悬一线”的大事,任何人都无权葬送这份事业。所以,作为一校之长,你手里攥着的很多人的未来,必须想法设法地从改变学校的“教育制度”入手,否则,千里之堤,会毁于观念这个“蚁穴”,课改怎么会成功?!
从这层意义上说,聚义拖得久些未曾是坏事。那么,我真诚地希望,共同体学校的课改选择,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必然的、慎重的抉择,是与传统课堂教育进行的一场“决裂”。选择就意味着永不再回到传统课堂上去,选择就意味着勇敢地走下去,既要力求自身的成功,也要成就中国教育的“大仁”!
每次聚会总想着拿给大家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尽可能让大家不虚此行,能乘兴而来,满载而归,盛满口袋,装满脑袋。正是这样的想法一直压迫着我,让我总感觉责任巨大,甚至夜不成寐。我唯恐有负大家的热情,更怕辜负了大家的信赖和期望。因为,这一切维系着共同体的前景和前途,我们是怀揣着“共同”梦想,又亲如兄弟姐妹一般“共同”行走的人,这份事业假如葬送在我的手里,那我就是大家的罪人!我多么希望所有的成员校,能通过课改而凤凰涅槃,一飞冲天。为了共同的成功,我愿意做一个守望梦想的人。
我们的共同体是个民间组织。其实,所有民间组织的生命力,都取决于它是否有存在的价值,能发挥多大的价值?离开了“价值”,就失去了意义。
那么,我们一次又一次把大家聚起来,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能怎么样,会怎么样?假如仅仅为了增进友谊,那这样的聚会不合时宜,也是对共同体所有人的轻贱和不尊重,我们必须力求“务实、实用、高效”的原则,不仅这次要这样,将来的所有聚会都应该这样,这是共同体的原则,现在让我们重温我们共同体的理念吧: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但愿我们能心想事成,也但愿中国的教育,能“包容”我们这样一批有教育良知的人,我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在寒冷的冬夜,让我们一起,相互取暖!不悲壮,但有意义,不抱怨,只需要潜心苦干!天下事,只要去“为”,就无不可为!
最近我考察了几所共同体成员校,让我感慨颇多,概括一下,我的感受,叫喜忧参半。
先说“忧”,我忧在至今有几所学校的课改,过了这么久,仍停留在理念层面的探索上,有些还在搞“实验班”,这是典型的认识不到位呀。因为认识不到位,又缺乏力度,所以才会举步维艰。
让我们检索一下,看一看,问题出在哪里?
早在共同体成立之初,在发给大家的讲话材料里,我就这样告诫大家,今天的课改如果仍旧停留在“理念”上,那是没有前途的,教育的价值在“行动”,我们是这样说的,问题才是课题,行动就是研究,发展才是成果。共同体的生命应在课改“途径和方法”的行动研究上,认识不到位,观念不到位,又不去努力探索方法和途径,怎么能脱胎换骨?另外,我再提醒大家,“开放”仅仅是手段,开放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高效。针对传统课堂的“死”,开放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活”,但“活”是为了什么?宗旨仍是为了高效,所以,任何手段都是为结果服务的,正如武功套路,化境其实是没套路的,别执著“套路”,当然在“去套路”之前,需要规范套路,一招一式尽得真传,这个过程我们叫“临帖”,临帖是为了破贴,也就是达到化境。“临帖”也要高效,“进步慢就等于退步”,因此临帖的过程严格来说,不能超过四个月,可惜有些学校,都快临帖一年了,仍还在瞻前顾后。
兄弟呀,成功其实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成功,失败可以有多条道路,其中一条就叫“犹豫不决”,任何犹豫不决貌似看起来很像是思想者的“质疑”,但一再的质疑,就变成了缺乏“果敢”,今天传统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教师的职业倦怠等等,如刀一样抵在我们胸前,你尚能容忍并且接受这样的教育?还将犹豫不决下去就是传统教育的帮凶。让我们重温1857年欧洲新教育之父 雷迪先生的话吧,传统教育三大罪状,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课程严重脱离学生、课堂制约了学生的自由,如果不进行改革,整个欧洲甚至世界将没有希望!一个100多年前的欧洲人,成了陶行知先生和我们共同的老师,假如不是他,就没有陶行知,不是他,也没有欧洲和世界的今天!师之古人,我们会觉得今人的羞愧,因为我们既没有他那样的眼光,也缺乏他那样的气魄。或许正是因为我不敢正视雷迪先生目光里的责备,我才选择了向传统课堂宣战的,看一看今天课堂,我们还有多少学生在专心听课?看一看,每天晚上,孩子们作业写到几点吧,身为一个教育人,我们对不起孩子!可怜的孩子们,当我写下这些字的时候,眼睛湿润,禁不住流下泪来。我们这辈人,不能再推卸责任了,尽管我知道困难有多么大,但有困难才更彰显课改的价值,兄弟姐妹们,我们一起为自己加油,好吗?!——加油!
我早就这样预言,总有一天,全国所有的省市都会学山东规范办学,不提前跨出一步,一旦规范办学,你凭什么去要好成绩?清醒些吧,除了高效课堂,别无它途。尽管我不否认有一句话叫“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至今没发现传统课堂的问题,用课堂之外的手段能解决得了的,头疼医脚的事太多了,我们管不了这么宽,我们只做我们自己该做的事:瞄准课堂效益——寻找解决之道——推广我们的成果!
天降大任,加油吧,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追杀”自己,今天对自己残酷些,是为了明天有“明天”!
我们同时还要清楚,对于那些开放了课堂,仍没有发生质变的学校,你真的要深究,是真开放还是“伪开放”,是不是真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不是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反复讲,素质教育的素质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不能得到提升,怎么会有教学质量的飞跃?
假如以上的几方面没问题,那么我们最后看一看你们的“导学案”。也有些学校叫“学习指南”、“导学稿”、“学案”等等,不管叫什么,都必须发挥“方向盘”、“路线图”、“指南针”、“卫星定位仪”的作用,其实,导学案也是目的地!导学案,要突出三个方面,“导”是方向和方法、“学”是目的和学习形式、“案”是“方案”和模式。
仅仅有了导学案还不够,课堂上是否抓了“反馈”?我们曾经这样概括我们的模式,叫“抓两头,促中间”,两头就是备“导学案”、抓反馈,而中间的环节其实就是预习和展示。课堂没有达标测评,没有课堂的效益追踪,“不问收成”是可怕的,更是我的忧患所在!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成就,一批共同体成员校不仅顺利启航,而且硕果累累。感谢“兖州一中”、“灌南新知”、“商丘回二”、“昌乐二中”、“江西宁达”等,他们用自己出色的教学成绩,给共同体送了一件沉甸甸的大礼。这样的礼物,之于我,是和生命同样珍贵的东西,他们证明了共同体的意义,也证明了共同体的价值,种瓜得瓜,他们学习模式又创新了模式,形成和丰富了共同体的“高校课堂模式”。再次,我要说一声谢谢,感谢他们赋予共同体以旺盛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选择在兖州一中聚会,目的是把共同体最新的成果奉献给大家,这个成果就是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
尽情品尝吧。
最后,在共同祝贺兖州一中65周年校庆的同时,愿共同体成员校都能成为“杜郎口”,让我们共同以一个“方阵”,来贡献给中国教育!
我们共同体是“一家人”,姑且把我的心里话,叫做“家常话”,而这些文字,叫做“家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