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以“学”为本

(2008-09-11 13:33:07)
标签:

教育

分类: 共同体大家庭

                    “教”以“学”为本

http://www.jxnews.com.cn    2008-07-01 02:56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有一所中学,课堂不设讲台,四周都是黑板,课桌围成圆形,几人一组;课堂秩序很乱,学生可以走动、讨论、欢笑、鼓掌;老师退居幕后,不讲课,不布置作业……这就是中考成绩连续五年蝉联武宁县第一的宁达中学,他们试图诠释——

http://pic.jxnews.com.cn/0/02/37/02/2370278_968897.jpg

 

http://pic.jxnews.com.cn/0/02/37/02/2370280_178188.jpg
同学们分组讨论。

 

  这是一个让记者感到惊奇的课堂……

  没听见老师讲课,却听到学生们大声交流。终于轮到老师说话了,可老师话音未落,孩子们就操起粉笔,冲上去抢黑板,没抢到黑板的孩子也没闲着,他们围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比划着,在本子上快速地写着……真是热闹非凡。

  这间让记者感觉“乱”的课堂,不设讲台,四周墙壁上都是黑板,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围坐在一起。

  这就是武宁县宁达中学的课堂。这所成立仅7年的中学,中考成绩连续五年蝉联武宁县第一名,2007年重点高中升学率更是远超全县18.4%的平均水平,高达56.6%。

  记者开始探寻这所中学与众不同的教学改革。

  课堂上开“圆桌会议”

  宁达中学每一间教室的门都敞开着。孩子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进进出出的听课者,一副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神情。得费好大劲,才能在学生中辨认出哪一位是老师。没有讲台,课桌的摆放也很奇怪,不是传统的“排排坐”,而是学生们分组围在一起开“圆桌会议”。

  这是初一(1)班的历史课,内容是“明清文化”。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份“课堂指南”,整节课就按照这个“指南”的流程进行。

  老师简短地介绍了明清文化的情况,学生们根据“课堂指南”的要点,开始自学这节课的内容,并在自学过程中,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题目……10分钟后,这些孩子像约好了一般,忽然冲向黑板,他们以组为单位,将自己的答案快速地写在黑板上。

  接着是展示成果的时间,各小组轮流安排组员上台阐述自己的答案,他们声音响亮,没有羞涩。每个发言结束之后,孩子们相互给予鼓励:“说得好!”“说得不错!”台下一片赞扬声。也有孩子站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家讨论后表决谁对谁错,孩子也可以将自己课外学习的知识,上台告诉大家。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不断。

  老师话不多,只是适时点拨一下,一节课就结束了。课后没有作业。

  这里的每一堂课,几乎都是按照“讨论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任务—小组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这样一个过程进行,其间学生的讲解,不同意见的交锋,欢快的歌声,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学生或站或坐或走动,加上“抢黑板”时的争先恐后,上课教师随意走动的身影,构成了课堂的全部内容。校长张项理说,我们把课堂交给孩子,让他们发挥主导作用。

  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

  相信每一位第一次接触这样课堂的人,都会感到惊讶,这毕竟与我们印象中的课堂差别太大了。而宁达中学,一所县级中学,为什么要在江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

  是迫不得已吗?不!宁达中学成立于2001年,从第3年开始,他们学校的中考成绩就一直是武宁县第一名,很多学生慕名而来。处于这样一个位置,为什么不坐享其成,而要冒险改革?

  张项理说,这就是他的教育理念——“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学习。但是怎么“还”一直是困扰他的难题。他一边鼓励老师积极探索,一边遍访名校取经。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远赴美国。总结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宁达的“高效课堂模式”终于有了雏形。

  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单位,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6到8人。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组长是学习的带头人,也是“教师助理”,负责指导并解决本组其他同学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上课前,把“课堂指南”发放给学生,让组长带领组员预习。预习的过程先以自学为主,遇到障碍时,组员之间开展合作探究。这时,教师退居幕后,只是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起点拨、启发、引导作用。教师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简单地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

  宁达中学的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注重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他们的展示课就是“还”这个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教师鼓励学生把“得到”的东西大声“说”出来,或者在黑板上“写”出来。而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宁达还注重“分层”,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

  学生开心家长满意

  从2007年年初开始,宁达中学开始对部分年级和班级实行教改。一时间,反对声四起,而疑惑观望的人更多。

  教改刚开始的一两个月,老师们普遍反映,课堂秩序太乱,无法控制,学生成绩出现下滑,教改的反对声音更强烈了。张项理顶着压力,召集老师们总结教训,针对性地调整方案。

  李玉琳是宁达中学的英语教研组长,当时,她正在带初三的两个班,马上中考,是关键时刻。李玉琳犹豫了很久,最终抱着怀疑的态度,小心翼翼在其中一个班实行了教改。中考成绩公布,实行教改的班级比另外一个班级的平均分整整高出了8分,李玉琳很吃惊:“这两个班以往的平均分最多差两分。”

  家长们的反对声音最强。宁达中学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学生,绝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务工,“我们平时不在孩子身边,就是指望老师多管教,现在课堂上老师不说话了,课后也没作业了,那孩子还不闹翻天?”家长们给校长打来电话。

  然而没多久,这种声音也少了。孩子们给父母打电话汇报情况。初二(1)班的王思思说:“爸爸,以前上课我不敢发言,有不懂的地方也不敢提出来,现在我敢跟老师同学交流了。”初一(1)班的余双江说:“爸爸,我以前是最调皮,最不听话的,上课老开小差,现在我发现上课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把以前调皮的精力用在学习上,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表扬,很有成就感。”初一(4)班的吴倩倩说:“妈妈,现在我敢上台说话了,英语成绩也提高了。”

  孩子们告诉记者,他们在课堂上感觉很轻松,很快乐。

  对宁达中学的教改,记者不想给予太多光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衡量科研兴校成败的一面镜子。在这里,记者看到,当课堂被“还”给学生时,他们在主动参与中迅速成长。

  本报记者张雪 文/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