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采写 |
“宁达现象”初探(之一)
——记江西武宁宁达私立中学“三权下放”育人模式
宁达私立中学就坐落在庐山西海湖畔。这所办学仅有短短七年的学校,从最初被人戏称为一所“捡‘破烂’的学校”,到今天成为当地“学生转入率”最高的学校,宁达“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最好的自己”,让校园因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而焕发青春活力,中考成绩连续五年蝉联武宁县23处初中学校第一名,2007年,其重点高中升学率更是突破全县18.4%平均率,达到惊人的56.60%,普通高中录取率接近100%。
假如我们怀疑宁达是一所死揪升学率的学校,那是对宁达缺少了解,在宁达人眼里,高升学率未必代表着办学的高质量,宁达的培养目标除了让学生学得好之外,还要让学生“学得轻松”,让学生“会动手、会动脑”、“会做人、会做事”,“身体好、习惯好、品质好”,为学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普适观、学生成才观、教学管理观的综合作用下,宁达在九江市民办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比考核”中,连续三年夺得总分第一,一跃成长为武宁教育的亮点,其开放的办学胸襟与新颖务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引发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如何谋求学校发展的新突破?
如何在教育的薄弱地区创办一所名副其实的“名校”?
如何创办让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优质教育?
宁达或许暂时还不是一所各方面条件都很完备的学校,但宁达卓然凸显出来的成长性,正是她的特色和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7岁的宁达,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宁达现象”的出现,对于我们一线教育今后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行动求证”和教育终极目标加以审视研究,与其说宁达蕴含着巨大的启发性,毋宁说有着较大的借鉴价值。
一所“捡‘破烂’的学校”。立足的是为了一切孩子
宁达中学2001年创办,最初只招收了4个班,全校学生总共不到300人。其中初一有个班54人,可光“留级生”就29个。初二招收了100名学生,全部是留级生或者毕业后回过头来的“倒读生”,刘小武老师那时担任初二的班主任,他说,学生中有“打、砸、抢”经历的不在少数,至于学生有“网瘾”或者习惯于“寻衅滋事”的,那很普遍,否则,谁会把孩子送进刚刚创办的一所民办新学校?
杨小平老师回忆说,一个不留神,几个孩子随身带了50元钱跑百里之遥的九江去了,满商店瞎转悠,家里这个急呀,你说到哪里去找?
陈正芳老师说,也真是奇怪,每次要组织考试,全班准有四五个孩子“抽风”,呼啦啦躺下一片,我们只得背起来往医院赶,有些女老师身高不到160,背起超过175的半大小子,到医院都瘫成泥了。
余张林老师举例说,按照社会的说法这些学生都是“带病”的,即便有些家境贫寒,由于缺乏良好的养成教育也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惯,有个女同学整天零食不离嘴,嘴巴都感染得肿胀外翻了,可依然坚“食”不辍。某一天余老师去家访,才知道孩子家贫如洗,年迈的祖父母溺爱孩子,常常要瞒着孩子的父母,挨家挨户偷偷借钱来满足她,让余老师简直哭笑不得。
李玉琳老师班里有个“活宝”,喜欢舞枪弄棒,每次上课铃响,他都门神一样立在教室门口,手持棍子阻止同学进入教室,好不容易坐到座位上了,又一会惹惹这个,一会戳戳这个,常搅得全班“狼烟四起”。
严茂华老师班里有个学生喜欢睡懒觉,每次不到中午不起床,至于学习成绩那叫一塌糊涂。他白天睡够了,晚上就精神抖擞,深更半夜站在寝室里嗷嚎,吵得整个宿舍楼炸了营一般。家长找到严老师直言,说严老师,只要让孩子顺顺当当呆三年,不杀人、不入牢就烧高香了。
宁达中学的校长张项理回忆说,有个学生“三进”宁达,曾经公然持刀砍人,某次老师上课,面对嘈杂不休的学生,老师敲着桌子喊“同学们,静一静”,该生冲到讲台,推开老师咆哮道:嚷什么嚷,不想上就滚出去!为了转化该生,学校是绞尽脑汁,可该生照样好一阵歹一阵,任尔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张校长感慨道,想转化一个“问题学生”,真的好难!
记者了解到,武宁县地处江西的西北部,近年来因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留守儿童问题”现象严重,仅以宁达中学这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留守学生数量超过60%的比例,很多家长更是一年难得回乡一次,有些甚至数年都不回来,这些远离父母亲情的孩子,大多数跟随年迈的祖父母或者外公外婆,因缺乏科学正确的引导,极容易换上心里孤僻症,再加上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逆反情绪”较重,在普遍追求“考试分数”的冰冷教育的肆虐下,渐渐丧失了受教育的兴趣,并逐渐走向另一种“反叛”。
记者曾反复追问宁达的老师们,为什么还要接受这样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他们回答最多的是,既然家长还把孩子送来,表明家长没对孩子放弃,只要家长不放弃,我们就没有理由抛弃!
张项理校长对记者介绍,创办之初的宁达没有竞争力也是事实,我们只能招“别人不要”的学生。正是在这些“别人不要的”所谓问题孩子身上,我们才感觉到了教育者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宁达的执行校长乐明福在分析过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之后坚定地说,问题学生最明显的特征是“反叛”!其实“反叛”是另一种形式的“控诉”,今天的教育必须有“出息”,要变“问题学生”为“优秀人才”,教育才能真正功在千秋!
张项理说,有人对我们宁达的做法不理解,甚至讥讽我们是“捡‘破烂’的学校”,这样的说法让我们为孩子们心疼,把“问题孩子”推到社会上去,我们会“睡不着觉”的!
张项理还说,我们办学之初就是针对这样的所谓“问题”孩子,才实实在在地提出了“为了一切孩子的发展”的理念。
一所会“化人”的学校。用爱点燃成长的愿望
有人怀疑宁达的中考成绩有“猫腻”,张项理说,笑话,靠弄虚作假取得的“成绩”是走不远的。后来,武宁县的中考改为县教育局指派外校教师监考,宁达照样“一骑绝尘”,宁达为了追求一个真实的成绩,连学校组织的统考,每次都是打破班级,一座一椅混编考,张校长说,我们这样做是有目的的,就是以考风带动学风,以学风改变作风,以作风促进教风的转变。
前文提到的刘小武老师那届学生,全部100个初二“留级和倒读生”,竟然在第二年中考时,有48个学生升入了重点高中,这年,宁达“一下子轰动了武宁”,张项理说,宁达有了善于改造“顽石”和“变‘废’为宝”的美誉,当年的招生出人意料的火了。
宁达工其利其实首先是“善其器”,而爱是一切的基础。
杨小平老师说,你不知道,我们可是既当老师又当保姆呀。为了看守住那些半夜不睡觉的孩子,宁达的老师几乎个个搬进学生宿舍楼里“陪睡”,个别住校老师还让特别调皮的“家伙”住进家里,而对于那些有着不良生活习惯的学生,老师手把手一点点教会他们,陈正芳老师说,有个女生邋遢得要命,平时外婆溺爱惯了,连衣服都不会洗,她就先是亲自帮她洗,然后再盯着她洗,一次两次,第三次她才会了。一个叫舒怀的同学在打篮球时摔断了胳膊,杨老师除了自己外,还发动学生每天去他家给补课,整个暑假从没间断。原来不爱学习的舒怀因为感动而发生了变化,他后来升入了重点高中。
同样是前文提到的50元钱“闯九江”的那几个同学,被老师找回来后,学校并没简单批评,而是引导他们用几天的艰难经历,体会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其中的一个同学声泪俱下,对全校同学讲,当我们饥肠辘辘时,想到去餐馆打工,老板说你们连高中都没读完,我们是不使用文盲的,这件事告诉了我,要想将来生活得好,从现在开始就要刻苦学习。
张校长说,要改变一个问题孩子,首先就要平等对待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爱他们。
当然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关键是点燃他们的成长愿望。
刘小武老师说“留级生”和“倒读生”也是资源。他先是帮助“留级生”找“亮点”, 对那些程度略好的孩子,鼓励他们做学科带头人,带动程度较差的学生的学业进步,等一部分孩子迎头赶上时,他又利用赶上来的孩子促进曾经的“学科带头人”,这样就在全班形成了良好的学业竞争。有个叫胡飞雪的学生喜欢写日记,刘老师发现来她的这点长处,就鼓励她把自以为最精彩的篇章在全班大声读出来,孩子们的竞争欲一下激发出来了,胡飞雪带动了全班的“写风”,孩子们踊跃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在宿舍和班里的墙壁上。“写风”又带动了“读风”,“读风”带动了“演风”的形成,孩子们每个学期都表演一场话剧,如《皇帝的新装》、《石壕吏》等。
李玉琳老师每接一个班,第一要做的就是帮助“问题学生”分析“问题”,“降低要求”签协议“约法三章”:能否一星期上课举一次手?能否一学期参加一次运动会?然后观察并激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唤醒“差生”的成就感,即便错了也没关系,宽容并鼓励他们勇于正视“问题”,等超越了自身的“问题”,再一步步调整“要求”,引导学生走向远大的目标。
而在周勇老师的班里,则是鼓励孩子们敢于负责,人人“授衔”、事事可为,他笑着对记者说,有一次实在没法再设置“干部职位”了,这时候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负责清理教室天花板上的“屋衣”吧。在周勇老师的教室里,每一扇窗子、每一块玻璃都有专人负责,这样的“改革”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了“责任”,激励孩子敢于做最好的自己!
陈正芳班里曾有过一个“刀枪不入”的学生,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个高度近视,身体羸弱,正好在宁达食堂里做校工,某一天清晨,陈老师特意早早叫起了这个孩子,领着他透过食堂的玻璃“观摩”他父亲劳作的场景,这一刻,想必他被深深撞击了,这个孩子一下怔住,泪流满面,从此他开始变得懂事了。
黎小黄老师班里有个叫江涛同学,曾经是著名的“打架王”,在一次篮球赛时,可为了班级荣誉,手腕骨折都坚持不下“火线”,黎老师冲进球场抱着他,这个孩子满怀歉疚地对黎老师讲:对不起了,老师。黎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泪水悄然滑落在江涛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