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翻一篇旧稿:让我心疼的农村教育

(2007-08-05 22:28:27)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新闻采写
 让农村的孩子长大也有出息
—记青岛市胶西小学校长薛绪龙
   本报记者 李炳亭 

    薛绪龙所在的胶州市胶西小学,虽然地处一向以富庶和开放著称的山东省青岛市,但和大多数农村小学一样,基本上属于“一穷二白”。尽管当地领导一直重视教育,甚至想方设法来改善胶西小学的办学条件,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只有500余名学生,39位教师,由11个村庄联办的纯农村小学,仍因受办学资金的制约,处处捉襟见肘。
    这事怨不得领导,他们每学期能收到的那点可怜的杂费,七扣八扣之后,剩下的尚不足20000元,交水电费需要钱,维修门窗需要钱,买办公用品需要钱,进修学习需要钱,胶东的冬天奇冷,为孩子们买煤生炉子取暖,同样需要钱,可钱在哪里?胶西小学的房子都是些70年代建的旧房,孩子们擦玻璃,必须要小心翼翼,否则那些朽烂的木窗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掉脱下来,砸伤孩子的事时有发生。为了弄钱,他请村干部来学校做客,好话说尽,人家也面露难色,冲着薛校长掏个三百五百的,可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呀,留下的人情却全记在他头上了,还起来就很费事,于是这条路他干脆不走了。
    他为钱的事伤透了脑筋,于是他常常“梦想”,假如没钱也能做事,那有多好。可别说,这样的“梦想”就真的变成了现实。

薄弱学校的“电化教学”特色

    2001年下半年,薛绪龙偶然得知,胶州市市区的向阳小学、常州路小学都实行了微机的更新换代,换代意味着的是淘汰旧的。于是,他试着找到人家,问能不能将换下的旧微机无偿赠送给胶西小学。人家答应了他,当天下午,40多台386微机就被拉了回来。那可都是DOS系统呀,这也难不倒他。这些年他一直眼羡人家学校的多媒体,就省吃俭用咬牙买了台电脑,自从有了电脑,他一头扎进缤纷的网络世界里,如饮琼浆甘露,他因此成为“电脑高手”和胶州市较早上网的校长之一。他把这些淘汰的旧电脑,用一台WINDOWS电脑做服务器,把DOS改造成无盘终端系统,就实现了上网需求。尽管机器是旧的,但胶西小学的老师们,终于也有了现代高科技办公设施的电脑,他们欣喜之情难以言表。电脑接通的那天,所有办公室里都挤满了学生,孩子们的眼睛里盛满了惊奇。
    后来,他又从西湖中学“求”来了26台486微机,薛校长又组织人员把原来的386全都升级为486,上网速度快了不少。教师学微机、用微机的热情空前高涨,学校因势利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微机培训。经过半年的时间,教师应用微机的水平有了突破性的进步。他们自己动手改造了电教室,自己动手制作了视频展示台,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并形成了“电化教学”的办学特色。
    在2003年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教师微机考试中,胶西小学第一次考试就通过了72%。4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实行微机备课。又将别的学校淘汰的旧微机,改造成学生实用的“电子阅览室”,将1万册电子图书安装到校园网上,可以让40名学生同时阅览同一本图书。他们还创办了校电视台,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孩子们成长和学习的需要。薛校长本人也因此被评为青岛市电化教育先进工作者。
    所有来胶西小学的人都感到惊讶,这样一个薄弱学校,竟创建成为青岛市农村小学里独一无二的电化教学特色学校。

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要让我们农村的孩子长大都有出息,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薛校长和他的同事们为了这个朴素的想法,开始了他们理想的实践。
    2002年下学期开始,学校从一年级开设了英语课,开辟了“英语角”,让孩子们“每日一句”,可怎样摆脱“胶西英语”对孩子的制掣是个关键。让孩子们能听上一堂外教上的英语课,成为薛校长的一个梦。
    机会来了,2002年10月在全市小学教学工作会议上,他得知胶州市振华小学请了外教。回去的路上,薛校长忽然有了一个念头:让我们英语兴趣小组的同学,来听外教的课不行吗?他马上把这个想法,向振华小学的贾校长说了,“可以来!”贾校长爽快地答应了。太好了!我们农村的孩子可以跟老外面对面的交流了!
    第一次听外教的课,学生们别提多兴奋了,看着孩子们与老外一起做游戏的兴奋、同学间比赛的快乐、大声说英语的爽快,薛校长湿润的目光里,流溢着的不仅是笑意。
    农村的孩子一般都很好学,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他给孩子们制订了这样的校训:既要刻苦学习,也要全面发展。在他看来,农村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同样是“塑造合格的‘人’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们未来生活和生存的能力,要教会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要让我们农村的孩子长大都有出息。
    某次外出参加市统考监考的老师回来告诉薛校长,人家学校为了要成绩考试时作弊。薛校长说人家作弊是人家的事,我们决不作弊,我们要告诉孩子们,哪怕因此影响到成绩统计,也要做个“诚实的人”。
    学校有五间“多媒体”教室,为了建自己的“多媒体”,他把自己结婚时的音响从家里搬来,然后又去镇政府借了会议室的音响。他又花了120元从市场上买了摄像头,用原来的旧投影仪改制成视频展示台。说起“视频展示台”的发明,他显得很不好意思。一开始,他曾经用过台灯的底座试验过,但台灯底座总不稳,上课时一会倒了一会再扶的,老师手忙脚乱,孩子们又忍不住不笑。后来他在如何固定底座上苦思冥想,有一天看见闲置的投影仪,眼睛一亮,从此他们才有了“胶西牌”的视频展示台。至于多媒体需要的卡座、调音台、VCD等等,要么是家里原本有的,要么就是从市场上花低价买来的,要么就是他从别的学校仓库里“淘”来的。
    老师们没机会外出学习,他就利用网站搞“校长荐读”:将网上的好文章,及时推荐给教师,与教师共同探索教育教学的好做法、好经验。他鼓励老师们写教学随笔,重视和学生的心灵交流,主张“有人性”的课堂。他“立足现实,开拓创新,办出特色”的办学思想,努力创设一个“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构建一个平台,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搭建一个舞台。

母亲为当校长的儿子“打工”

    薛绪龙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里,就在他8个月时,父亲撒手人寰,留下他们母子4人。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以怎样的坚韧,吞咽着灭顶的苦难,肩起全部生活的沉重。在无数个难捱的日子里,孩子是点燃她生命惟一的烛火。岁月催人老,眼见母亲一天天老了,他做儿子的恪尽孝道,母亲挂在脸上的微笑,是对他最好的慰藉。
    学校实在旧得不成样子了,每逢刮风下雨,窗子就像破树叶一样的“噗踏”乱掉。薛校长觉得再也不能等靠,天一晴,他就找到做门窗生意的,双方谈来谈去,人家答应可以赊欠,但赊欠总要有个时间吧,他咬牙承诺了,心里想,先换了再说,至于钱,总会想出办法的,其实,钱压根就没着落。
    门和窗子都换了,甚至教室也粉刷了,这一算,不得了,接近10万元,他先付了1万,剩下的,他笑嘻嘻地对人家说:慢慢来,我以人格担保。
    人家可不慢慢来,隔三岔五地找他要,他看见人家便溜,这一溜就到年关了,人家总找不到他,就急了,打听准了,直奔他老家。学校放了寒假,他带妻女陪老母亲过年呢,听到敲门声,母亲以为是客,慌忙开门让进来,薛校长的脸一时就结“霜”了,因为人家接下来说的话,的确太难听了。母亲顿时僵立在那里,满脸陪笑,才打发走了人家。那一刻,望着母亲满头的白发,巨大的愧疚直刺他的心脏,他不敢正视家人的眼睛。
    某一天,薛校长又回老家看母亲,一直等到天黑,母亲才蹒跚着从远处回来,她一脸的疲惫是无论怎样都无法掩饰掉的。他问母亲,母亲见瞒不过,才轻描淡写地告诉他,是给人家帮忙干活去了。他登时如五雷轰顶,母亲竟然以年迈的身躯“打工”去了。
    听邻居说,母亲是因儿子当校长欠了饥荒,打工给儿子挣钱去的。因为年龄大了,人家不乐意要她,她就告诉人家,年轻人一天干多少,自己就干多少!为了能领到一天15元的工资,人家年轻的中午抽空休息一会,可她不敢,她要休息了就完不成人家的任务量,完不成人家的要求就会被“解雇”,这15元钱,儿子需要,积少成多,儿子替学校欠的“饥荒”,就能尽快还上。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突破

   胶西小学不等不靠自谋发展,用薛校长的话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突破。
   但这样的突破,需要的是艰辛的付出。学校的电脑鼠标坏了,他从来不舍得再买新的,一切都自己动手。某次下大雨,网卡坏了,他心疼得不得了,一个网卡70块钱,无奈只得买个新的。学生们做操和听音乐,他从不去花钱买磁带,都是从网上下载播放的。
   他的家就住在校园里,两间破旧的平房里,除了一张大床和一台电脑,几件简单的生活用具外,几乎一无所有。当院里最醒目的是一眼大水缸,一根铁丝上晾晒些凌乱的衣物,墙角几畦自种的大白菜,披头散发般地憔悴,一切显得惨淡,这就是一个农村校长的家。
    他的妻子在镇上的另外一所学校教书,有一个还没上学的小女儿,妻子的工资都用在生活上了,而他的工资,家里就没见过,他都用在学校里了,好在妻子也是教育人,能理解自己的丈夫,她从不责备他。
    但他顾不上对这个“小家”的歉疚,因为他选择的是做农村小学的校长!选择了这样一个职业,意味着的就是他肩负着的使命,就是那句——让俺农村里的孩子长大了也有出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座婊子城
后一篇:写给我的儿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