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米兰·昆德拉情结

(2006-04-06 19:56:25)
分类: 抒情时代
       九十年代初上大学的时候,校园里还残留着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碎片。我们怀着文学理想进入中文系,浸淫于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斯宾格勒、汤因比的文化轮回,当然,还有米兰·昆德拉的小说。
 
       毕业后,久不读文艺,整日工作、工作、工作。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的衣柜里面找不到休闲的衣服,全部都是衬衣,因为10多年来生活好像只有工作。但有些东西,读过、写过、思考过,曾经如此鲜明地存在,它会留在血液里,沉淀下来,成为生命的底色。正是这些,使我在工作间歇,抬眼遥望窗外时,心里还有向往的远方。
 
       我是特别喜爱,甚至擅自“钻研”过米兰·昆德拉的。从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玩笑》、《为了告别的聚会》到他的文艺理论《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都曾是我书架上的最爱。
 
       自文艺复兴以后的四个世纪以来,随着塞万提斯的出现,一种伟大的艺术通过自身独特的逻辑,承当起了追忆的命运——那就是小说。小说家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去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话语。它依次地追忆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维度,使人们告别尘嚣,返归敞开的广阔之域。
 
       米兰·昆德拉正是这么一位小说家,他所承当的命运就是将特定的历史光照投向人的生存境况、投向人的生命世界。按昆德拉的自述,一部小说就是以带有虚构人物的游戏为基础的综合性散文。他通过一系列的象征和隐语,来探询或者说逼问:人类的存在构成是什么?人类的存在意义是什么?人类存在的可能性是什么?
 
       这些敞开的疑问,构成了昆德拉站立在存在面前的姿势,从而也定义了他,作为一个小说家的精神价值。
 
       大学时,我曾写过一篇长文,讨论昆德拉的意义,用自己的误读,赋予这位捷克小说家之于我本身的意义。至今手稿仍存。有空传上来,希望与大家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