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艺术家为何觉得北京是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

标签:
媒体泡沫外籍人士文化 |
分类: 想到就说 |
我前些日子在微博中引用了澳大利亚人报一段“北京在呼唤”的报道:
(http://www.theaustralian.com.au/news/arts/beijing-calling/story-e6frg8n6-122606698045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家来到北京。60岁的澳大利亚籍印尼华裔艺术家Laurens Tan说:“我做了28年的艺术家兼学者,现在想去一个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我不愿受桎梏,想去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北京就是这么个地方”
有木有搞错?“小海_K”K网友评论道:
第一次听说,有人觉得“想找个不受之谷,开放包容的地方,而北京就是这样的地方~~~”人都说外来的和尚还念经,现在真是外地的庙好念经
为什么外地的庙好念经呢?
我想起英国金融时报不久前发表的一篇专栏文章Why expats don’t get tinnitus (作者Simon Kuper)——常驻在他国的外籍人士为何不会“耳鸣??作者Simon Kuper是一位英国人,他住在巴黎已经九年了。按说一个英国人住在巴黎会很别扭,正如我们想象前面提到的那位澳籍印尼华裔在北京不会很爽一样,但是这位英国人和那位澳籍印尼华裔说的话几乎一模一样,他说:“在巴黎,我的思想是自由的(Living here, my head is free)”。
奇怪吗?其实也很好解释。像Simon Kuper这样一个和所有英国人一样的英国人,如果生活在英国,他就被包围在了英国的“信息泡沫”之中——他知道谁是交通大臣,谁是明星,他们有些什么丑闻。坐机场巴士时,司机的收音机大声播放着有关贝克汉姆夫妇的最新“新闻”,你耳朵里持续响着可怕的铃音,就像耳鸣一样,挥之不去。
这样,一个英国人来到了巴黎——尽管法国也有法国人的“信息泡沫”,虽然仍可以看出某人长得帅或是友善或是搞笑,但他不知道的是:如果他们居住在某个特定地段或曾经上过某个学校,或者认识某个所谓的法国名人,这些都意味着什么,他听不进去,也不关心这些。用Simon Kuper的话说:“更妙的是,我已经忘却了英国的‘信息泡沫’。我不再知道交通大臣是谁,更不知道他们的丑闻是什么。” 住在巴黎,英国人的耳鸣几乎完全消失了。
正如英国作家Pico Iyer在《全球灵魂》(The Global
Soul)一书中所描述的,他在与一名日本女子同居后,他住在了日本偏远乡村,几乎不会说日语,不但不感到不便,而是一种“解放”——“身处我不能理解的语言环境当中至少意味着,电视音量再大,我也能睡着(只要电视节目不是英语),而且从来不会被窗外有关O.J.或戴安娜之死的闲谈所干扰。”
同理可证,一个澳大利亚籍印尼华裔艺术家Laurens
Tan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熟悉红歌的曲调、听不懂黄段子、不知道啥叫五道杠、不明白“国情”,微博上的信息泡沫再大,与他一个外籍艺术家何干?所以他才会说“我不愿受桎梏,想去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而北京正是这么个地方”
Beijing just happened to b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