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翟华微博
翟华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964
  • 关注人气:235,6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格拉底先生一定灰常喜欢互联网

(2011-06-20 23:40:46)
标签:

互联网

读书

苏格拉底

浅薄

文化

分类: 想到就说

在5月17日中国青年报读到署名袁楚的文章,题目是“互联网真会让人变得浅薄?”(http://zqb.cyol.com/html/2011-05/17/nw.D110000zgqnb_20110517_2-10.htm)。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一篇书评,介绍了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Nicolas Carr)新书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中文译为《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苏格拉底先生一定灰常喜欢互联网

据书评作者介绍,一项调查显示,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天要接收约34G信息,是11万个英文单词的信息量,相当于一般电脑硬盘存储量的1/5,这当中大量的信息是无用的,而这些信息绝大部分又来自互联网。在书中,卡尔的核心观点是,互联网把人类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外包”了,换句话说,某些原本应该储存在人类头脑中、由人类智商进行处理的信息,转而由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处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完全自主地决定哪些信息外包,哪些信息由自身的思维处理,但是必定有一些信息是不能交由计算机处理的。

 

因此,卡尔提醒我们必须对新技术保持一定的警惕,避免“我们自身某个至关重要的部分陷入麻木状态的可能”。卡尔把媒介看作是人类某种生理功能的外部延续,随着这一外部功能开始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而且效率和容量也远远超过人类自身的生理功能,人类就会越来越依赖这一功能,从而导致自身功能的衰退。卡尔把人类和计算机作了对比。我们的思维“在这种飞行过程中重新对本身编程,改变它的运作方式”,相对于容量和计算速度都极其有限的人脑,以搜索引擎为代表的互联网新贵技术力量,给人类的能力延伸带来了新的加速器,但是也使得人脑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变得“浅薄”。他甚至有些危言耸听地写道:“利用网络代替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是我们将面临被掏空大脑的风险。一旦记忆外包,文明就会消亡。”

 

我把袁楚这篇书评介绍的观点缩写为140个汉字发到微博上,一位Monolin网友评论说:

 

反思是必要的。不过,在科技发展问题上,我总体上是乐观主义者。开个玩笑,作者早生一些,会不会也感叹人类把计算思维能力“外包”算盘,或者,大规模印刷书籍(如同当今网络)的出现使人类陷入咨询海洋无所适从呢?


这位网友的观点与25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不谋而合。在柏拉图对话录《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就批评书写技术的发明,他警告说书籍的出现会使人类出现健忘症,读者们会盲目地依赖和相信写在书上的文字,而不是去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和记忆,而且更要命的是书籍常会流落到不该阅读的人手中。

 

这样看,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一书的作者卡尔不过是把苏格拉底的焦虑延伸到了21世纪而已。虽然说这位美国作家对人类大脑正在“被浅薄”的焦虑是否是事实还要历史来检验,但是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互联网的出现的确使人们减少了读书时间,也相应地减少了对书籍本身的盲目崇拜。很多时候,只要Google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印在书上的文字未必靠谱。

 

所以说,苏格拉底先生一定灰常喜欢毁了书的互联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