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方人眼里中国式礼仪:三个世纪以来的变与不变

(2011-06-19 23:59:37)
标签:

礼仪之邦

瓦罗

大恩

十二亿火星人

文化

分类: 中西文化

西方人眼里中国式礼仪:三个世纪以来的变与不变大概10年前,我翻译过一位中文名叫大恩的法国朋友的书稿《十二亿亿火星人》,其中第六章专门他对中国这个 “礼仪之邦”的观察。这位当时30来岁在少林寺学拳,在中国人堆中“混”过的法国青年人来说,中国式的“礼仪之邦”其实可以概括为另外四个字:“不要客气”。
 
对于中国式礼仪,大恩不无尖刻地写道:

 

如果你和中国人说:“谢谢!”那么标准回答是:“别客气”、“不要客气!”或者“用不着客气”。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讲究礼貌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不是说“不要客气”吗,说得太对了,中国人完全是按这四各字的本义严格照章行事。中文字典里有些词似乎完全是给外国人预备的,除了外国人谁介意向收款员说一声“谢谢”?除了刚到中国的外国人,谁会不识相地向火车售票员问一句“你好”?如果中国盲人听见有人说“你好”、“谢谢”、“对不起”、“请”这些词,那一定是撞见“鬼”(香港人对外国人的称呼)了。唉,究竟什么是中国人眼中的礼貌呢?让我们直接问一下中国人:“什么是礼貌?”回答是:“那就是会说你好,再见,请进,请坐这类的话啦!”“可是我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听不到中国人说这些话呢?是不是还什么其他什么我不知道的礼貌用语呢?”中国朋友回答说:“没了,真的没了,我们的礼貌规矩本来就不太多。”这可不是我瞎编的,这是中国人亲口告诉我的。
 
西方人眼里中国式礼仪:三个世纪以来的变与不变在360多年前,1649年来到中国西班牙传教士弗朗西斯科•瓦罗(Francisco Varo,1627-1687),当时也是个30来岁的青年,他对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也有自己的观察,他在以西班牙文写成的Arte de le Lengua Mandarina(在他故去多年后的1703出版)一书中也有专门一章谈中国式礼仪。这本书在2000年由荷兰John Benjamins 出了英译本(译者W. South Coblin,Joseph A. Levi),2003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华语官话语法》(姚小平译)。

 

对于中国式礼仪,瓦罗不无敬畏地描述:


“请”是一个常见的礼貌用语,表示请求甚至祈求。例句:

“请老爷说话”(英译本译为:I beg the Lord Mandarin that he come because I want to talk with him)

“请先”( 英译本译为:I beg you to go first)

“请见”(英译本译为: I beg you to show yourself)

还有一个常用的礼貌用词“领”,从长官或重要人物接受某物时,要说这个“领”字,如:

“领命”(英译本译为:I receive the mandate and I obey you)

“领教”(英译本译为:I receive your teaching and your doctrine )

“领谢”(英译本译为:I receive something and I give you thanks)

“见”字也是礼貌小词,比如承蒙别人尊重叫“见爱”,与某人交谈,听人家想告诉我们什么事,是“见教”。当我走在别人前面,篡夺了别人的位置,因为本来是该他走在前面,这叫“僭先”;别人正在做事,我先吃饭了,这也叫“僭先”。别人赞扬我,我觉得不当接受的荣誉,就说“岂敢”。


瓦罗还在书中描述了上门拜访的全过程:

 

如果我去拜访某人,到后对主人致敬,称“来奉拜”、“恭喜老爷久慕大德相见至迟”,对方则说:“久未”或“有劳”。主人拂净了椅子让我坐,这时要说“免劳”、“不敢”。主人说这里很热,可以把帽子脱下来,说:“请宽”,“请便”;如果想说不妨用扇子,说:“请扇”。安排好座位后,主人对来宾说“请上”,如客人谦让“不敢”,那么主人会说:“此会上座该然”。说话太多,对主人有打扰时,说“轻吵”、“多言聒耳”。但是所托之事还得仰仗他了,说:“请盼”,而对方则说:“奉命”。起身告辞时,告诉主人不必相送,说:“请转”、“请回”、“留步”。对方说:“送到门”;如果你是做轿子来的,主人会说:“候乘”。终于要分手了,双方说:“请了”。此外,在整个拜访过程中,以下词汇也可能用到:“蒙恩”、“请坐”、“失迎”、“失礼”、“欺慢”、“拜得迟”、“禀命”、“告假”、“尊裁”…..

 

两位西方青年,相隔300多年,时过境迁,对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观察似乎完全相反。但也许这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大恩在《十二亿火星人》中这样总结中国“礼貌”:

 

翻翻中国字典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礼貌”这个词中间的“礼”字,有“典礼”、“礼节”、“礼仪”的意思,而第二个“貌”字表达“外表”、“样子”的意思。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所谓礼貌既是作出礼仪的样子而已。

 

而三个世纪前的瓦罗在《华语官话语法》中对中国式礼仪是这样概括的:

 

中国人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有些过分,尤其是他们登门拜访时的言谈举止,以至于我们觉得他们是在舞台上表演,但是如果我们要赢得中国人好感,就得照着去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