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西文化 |
我忽然领悟到:西方的拼音文字实际上就像我们今天常说的“音频”技术,录音、播放、收听的都是声音。而汉语的内涵外延远非声音这一个变量可以表达出来的,我们的方块字有声音、有图像、有艺术还有历史,需要比“音频”技术更复杂的“视频”技术来表达。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汉语是电视机型的文字,而西方拼音文字是收音机型的文字。汉字作为视频信号,可以电像视剧配音一样配上不同的方言发音。很多汉字的发音很难掌握,普通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会念“白”字,但却绝不会影响对这个年“白”的字的准确理解,因为视频信号表达的内容不会随语音的改变而改变。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轻松地打开两千多年前问世的《论语》,共享孔夫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乐趣。相比之下,使用音频信号的西方文字,书写形态会随着语音的变化,现代西方人已经无法依据现代的语音及书写形态解读哪怕几百年前的文字,更不用说两千多年前的文字了。
虽然今天的希腊人已经无法欣赏原汁原味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但是却可以用现代希腊语诠释和翻译《对话录》、《理想国》这样的古代经典,并不觉得有任何不便。在西方语言学者看来,文字发展的第一阶段是“象形”阶段,第二阶段是“象征”阶段,相当于中国人常说的“会意”、“指事”;第三阶段是“表意文字之表音转用”,相当于中国的“形声”;第四阶段是完全表音阶段,这是西方学者眼里的最高阶段,也就是西方现在使用的字母。中国学者更相信义著于形,“文字既立,则声寄于字而字有可调之声,意寄于字而字有可通之意”(见清朝“戴东原集”卷三“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如果我们从更形象的“音频”与“视频”的角度来看,这是两种不同的技术,适应两种不同的需求。汉字方块字,就像电视屏幕一样,不管多么复杂的内容都可以装在一个框子里,而西方文字就像收音机的声波,余音袅绕,想拉多长就拉多长。据说汉字笔划最多的一个字是“龘”(三个繁体的“龙”字相叠,音“da”),有48划之多,这么多笔划也还是占这么大的地方。而法语字母数最多的一个词是anticonstitutionnelle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