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能否拼音化?

(2006-05-22 07:47:08)
分类: 中西文化

无论是“视频”的汉字还是“音频”的西方文字,各有千秋。那么两者之间有没有互补关系、甚至相互替代的可能性呢?

 

先说用“音频”代替“视频”,也就是走拉丁化的道路。如果我们认同西方语言学家语言发展的“四段论”,那么汉语目前的状态应该是处在第三阶段,也就是“半表音阶段”,而下一阶段就自然应该是完全表音阶段,即所谓“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正如台湾作家李敖所言,由于中文的字,只有四百一十四个不同音的字,其它都是同音的字。好比说穿衣服的“衣”字,同一个字有一百五十八个。这么多的同音字,你用拉丁字母拼写成yi,把它辨别出来就很难。赵元任先生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写的《施氏食狮史》一文,故意使用一组同一读音但字形不同的汉字讲了一个故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篇文章写成拼音文字“shishishi……shishishi”,恐怖不恐怖?看谁还敢来“试释是事”?我曾经把这个道理讲给一位法国朋友听的时候,他好像是理解了,但想了一下又问我:“那么你们中国人听不听收音机广播?”我一愣,说:“当然。”“好,既然可以听得懂广播,那汉语就应该可以拼音化。只要照着拼音念出来,读的人就像能听懂广播一样能够读懂拼音汉字。” 不错,如果仅从区别同音字的角度讲,把一百五十八个发“yi”音的汉字放在一百五十八个白话语境里,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可以使用拼音文字(除了“试释是事”的特殊情况和文言文以外)不致引起误会。但问题是,如果用收音机的技术来表达汉语,那不就像一台出了故障的电视机只有声音没有图像了吗?

 

那么,“视频”可不可以代替“音频”呢?我们以日语为例。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人当然有自己的口头语言,如果当时他们知道表音文字的存在,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借用字母系统来写日语,但随着汉籍佛经的传入给日本带来的却是方块汉字。日本人就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在需要汉字字义的时候就放弃字音,在需要汉字字音的时候就放弃字义。有时候借用汉字的意义,却保留日语的发音,也就是说给汉字配上日语发音。比如“山”这个字借来以后依然表达“山岳”的意义,但是却按照日语发音成为yama,这叫“真名”“训读”。与“真名”相反的是“假名”,用汉字的发音把yama这个日语词记录下来成为“也麻”,这里的“也麻”就是用视频信号来表达音频信号。现在问题来了,“也麻”固然可以勉强纪录yama的声音,但是“也”字和“麻”字在汉语里本来是有自己的意义的,与“山”毫不相干。要知道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发音只是附属的、可变的第二特征。所以,用汉字当假名,无异于让张飞在帐中羽扇纶巾出谋划策,而让诸葛亮持长矛引兵出阵。于是日本人肢解汉字,发明了一套本身没有意义的“平假名”用来拼写日语固有的“和语”词汇,后来又以“片假名”来拼写欧美语言的“外来语”。如果要用西方语言学者的语言发展四段论来看日语,日语不处于四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而是四个阶段的充分混合,同时存在“象形”、“象征”、“表意文字之表音转用”和完全表音四种情况

 

我认为,与其说各民族的语言将要走向“共同的拼音方向”,不如说世界正在快速走向日语式的大杂烩,IT(请注意这里我不用写“信息技术”大多数的读者就明白是什么意思)就是催化剂。从技术上说,数字化了的音频、视频已经没有什么实质区别。曾经认定表意的汉字不可能走向拼音化的我,却也不得不用拼音来输入这篇文章。也正因为是用拼音,我的这篇文章还有网上的文章会有很多错录的同音字,有的已经约定俗成进入了主流媒体。如果读者逐渐可以容忍越来越多的同音字,这不就是拼音文字的雏形吗?再说西方的表音文字,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收入了越来越多的没有声音的“符号”。使用email的人有多少人知道@应该怎么念?就算你知道@,那么呢?(::[ ]::)还有 :-) 呢?如果能够接受:-)作为微笑的符号,那么是不是有朝一日“笑”也可以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