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二亿火星人(4)——嗅觉考验

(2004-01-06 17:53:37)
分类: 火星人记

   

 

嗅觉考验

 

如果你来到中国,在不多见的坐式马桶边缘上看见了脚印,别奇怪,一准是哪位乡下人来方便过了。也怪难为人家的,这种比板凳还高的家什怎么才能蹲得上去呢?可以想象这位乡下人在马桶上以蹲姿保持平衡是何等艰难,而且还得小心不能弄脏了地板。不过这后一点我们可以大可不必为中国人担心,他们个个蹲功大师。

 

中国最常见的厕所就是地下的一个坑,保证排泄物准确到位是每个人的基本功。如果茅坑是用水泥浇铸的,每个坑两边可能会有半人高的墙隔开,或许还会有排水系统,那这就是典型的公共厕所了。到了中国别担心找不到厕所,很容易。第一是要跟着味道走,第二建筑物门前有收银台,里面坐着个厕所先生。没错,就是造访这种地方也是要收钱的。中国有没有土耳其式的单人厕所?有是有,但不多见。至于西方式的公共厕所,那你得到大宾馆里去找了。但是,如果你想要充分感受一下文化震荡,最好还是到乡下去走一遭,让苍蝇当你的向导。虽然这里没有人会想到要向你收费,但我担保你一进去立马就想出来。无奈,自然规律是无情的,我们不得不经受这样的考验。除非你是瞎子、聋子,或者幸运地患了重感冒,你的所有感官将完全彻底地被征服。在中国如果得了便秘这种病该是多么痛苦呀!

 

不瞒诸位,我在少林挑选学校的重要准则就是厕所的条件。那种一溜看过去有百十个坑的茅房绝对不可以,我无法同时和这么多人一起如厕,因为不能集中精力。我对厕所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其大小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蹲坑数须在六个以下,坑边的墙有半人高以上,小便池单设,最重要的是厕所必须没有房顶以便我随时可以观测天象。哎,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厕所也算我到中国来不虚此行。据我观察,我选的这厕所也很受中国同学青睐,以至于他们把这里当成了社交场所。学生们每天一进门先选坑,靠近门口的位置最抢手。立定,然后悠闲地与邻坑开始自然对话:“哎,怎么着,今天你的是什么色儿?”“鲜黄。你的怎么这么绿?我说你昨晚上是吃什么了?”最精彩的是在每天的如厕高峰时间,每个坑可以蹲上两个人,互相鼓励,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的协作精神。可惜呀,这么好的地方,居然有一天没有和我商量就加盖了一个房顶!我钟情的厕所顿时失去了其自然魅力,我之好默默地与之告别,另外选了一个合乎要求的厕所和学校。

 

我发现中国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常洗澡但勤洗衣服,所以身体的污垢往往被掩饰在洁净的衣服里面。由于中国人对衣饰的洁癖,所以洗涤剂似乎成了他们生活的中心。一件衣服只要是穿过,哪怕是只穿过两分钟,中国人就会重新洗涤挂出去晾干。记得那次我与800位中国游人乘一艘客轮畅游长江时,有幸与其中三家十位住同一客舱。由于我比别人先到,所以特意选定了一个上铺,想着这样可以透过窗户尽情欣赏扬子江的景色。不幸的是,我忽视了在床与窗户之间的一个洗手池。开船以后我才发现这个洗手池是三家中国人的活动中心。开船不到两个小时,我的室友们就开始洗第一件衣服,以后接连不断的洗,一天以后整个船舱变成了晾衣场。这样,我从甲板回来要从毛巾、衬衣和裤子丛中穿过才能爬到自己的床上,从床铺上可以欣赏到的景色也只是各色内衣、内裤。眺望三峡之余,还看到了三只乳(峰)罩。

 

船上的洗澡堂很符合中国传统:脏、乱、差再加上不便。也难怪,洗澡堂本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嘛!保持个人卫生中国人有自己的办法。首先,中国人洗澡只要一盆水,不一定脱衣服,用浸湿的毛巾在暗中擦拭即可,有点像我们法国人早上戴着手套(注:法国人洗脸毛巾是一个手套似的口袋)洗脸的架势。这种洗法有很多好处,节约用水不说,而且可以在亿万同胞面前保持尊严与体面。唯一麻烦的是背后和一些隐蔽地位不容易清洁,但是这也没有什么,只要是外面衣服干净,里面到底怎么样也关系不大了。

 

无可置疑,中国人出汗率要小于西方人,所以他们并不需要每天洗澡。尽管如此,我在少林的同学们每天在烈日下和灰尘中训练达七个小时,晚上洗一个澡是少不了的。可惜我们学校里只有一个冷水龙头,供五十多人使用,而且还时常停水。要说起来,学校里还有一个正式的澡堂子,但是平时学生不得入内,估计是怕骚扰了住在里面的蜘蛛一家。到了每周公共浴池开放的那一天,学生们如同虔诚的朝圣者一般涌向澡堂。

 

那天我正在热水池里悠然地享受,一位穿着练功服的学生在蒸汽朦胧中走了过来。我连忙喊:“这有人了!”旁边还有两个空池子呢。无济于事。“扑通!”这位同学脱衣解带也跳进了同一水池中。哇!谁说中国人身上没有气味?拿我们法国的一块“金银毕”(Camembert)干酪,再放在太阳地里晒它一个星期也不会有如此刺鼻的气味吧。随即,另一个奇迹发生了:池水颜色发生了变化!原本清澈透明的水怎么忽地就成了黑灰色的桨状液体?该不是中国人的又一个发明吧。惊骇之中,我向我坦诚相见的新朋友询问他多长时间施行一次如此奇术。答案:“一周一次。”当然这位朋友并非是唯一的巫师,只要看一看澡堂里每一个水池的颜色你就会心悦诚服了。顺便说一句,中国人泡过澡以后不放水,我每次来洗澡都不得不伸胳膊在这样的水池底下找软木塞,把脏水放掉换干净水。

 

呼吸新鲜空气,排出二氧化碳本是每个人的正常生理行为。但这对凡事追求完美的中国人来说就有点不够了,他们不但能排出枯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还会吐出湿润的分泌物。所以,在中国大街上走路最好打一把伞,否则难免会被从各个方向飞来的痰液淋到。幸好大自然是公正的,在人们吐出痰液之前还必须嘹亮地清一下嗓子,提醒其他行人赶紧换道躲远点。

 

中国人这种保持喉咙卫生的习惯,有时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在室内,讲究的管理员会在墙上贴上“严禁吐痰”的字样,有时还会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遵守。不过照我看,类似“严禁吐痰”和有一次我在电梯间里看见的“不许随地小便”这类的警示标语,简直多此一举,让不懂得如何随地吐痰的外国人作何感想?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与法国的自行车运动员有一个同样的技术动作,那就是借助鼻腔里的气流将鼻涕迅速而剧烈地排出,然后用手背清理一下残余的泡沫。所以,在中国的草坪上看不到纸巾,并不是因为我的榜样的作用。

 

最难忘的经历还是在香港。那天一出门我就觉得异样,在一个郊区林中小径散步走了半个小时居然未见到一个人影,让我感到不寻常的压抑。所以,当我终于瞥见远处一位中年男子向我走来时,我决定向他说一句精神文明的话,诸如:“您好,我是大恩,很高兴认识您”之类。但,他没有给我这个机会。还没有等我开口,说是迟,那时快,男子已经张开了嘴并迅即发出了我熟悉的口音:“嘿——孩——海——害,呸!”声音是如此震撼,他在见到我之前几公里一定是一直在酝酿这惊天一吐。在他离我远去的同时,我突然领悟了什么是汉语的“四声”。

 

说点正经的

 

就是在法国的厕所里,我们也不想多待,是不是?因为法国的公共厕所也不是卫生和舒适的模范,没有热水,更没有法国香水,比起日本的厕所来可能至少要落后一列火车吧。

 

中国人虽然不勤洗澡,但他们注重衣着的洁净。西方人常常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一星期也不洗一次澡,但是衣服只要穿过一次就得洗?而中国人也可能会问:是不是因为西方人的衣服太脏,所以他们每天都得洗澡?我们西方人应该向勤洗衣服的中国人致敬,而且必须老实承认在个人卫生方面的需求中国人和我们并不一样,因为中国人不像我们一样滥用汗腺。很可能是中国的自然环境使然,否则中国将会面临缺水的困境。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洗澡的次数也在指数级增长。我刚到中国的时候,电视上广告还大多是洗衣粉,但是我快走的时候已经有沐浴液和香波的广告了。

 

还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我这里描述的“落后”现象主要是集中在乡村,特别是边远的地区。中国的窗口北京自然是另外一番景象,那里的环境整洁,市民精神,特别是赶上节日和外宾来访的日子。那么,中国的脏乱差的“传统”是否正在消失? 也许不会,据说许多中国男人患有慢性“气管炎”,因而这些他们不得不随时清嗓子,痰声依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