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入学率面面观妇女男孩女生非洲 |
分类: 走进非洲 |
目前,全非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从六十年代初的36%提高到80%,其中阿尔及利亚、博茨瓦纳、佛得角、埃及、利比亚、马拉维、毛里求斯、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多哥和津巴布韦都达到100%。成人文盲率也随之降低到40%左右。但是,这些令许多非洲人自豪的平均数字后面也掩盖着困难和不平衡,其中最令人担忧的要算女孩入学率低、失学率高的问题。女孩平均小学入学率只有70%,成年妇女文盲率达55%左右;而男孩入学率为86%,成年男子的文盲率为33%。
在非洲,平均每个妇女生育子女达5.1个,一般家庭都是多子女,少有三、四个,多则六、七个甚至更多。经济拮据的父母总是把家里的男孩送出去念书,把女孩留在家里。这里不仅有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倾向在作崇,而且有经济上的小九九。许多非洲父母认为女孩早晚要嫁人,作家庭主妇,生儿育女,何必花钱读书呢?即使读了书,有了本事挣钱也都给了未来的丈夫家。再加上社会上对妇女的歧视,也造成女生毕业后工作难找,即使找到工作也待遇低,更加深了送女孩上学不合算的观念。不少女孩子为家庭生活所迫,失学流向社会打零工挣钱或者早早嫁人。以赞比亚为例,每1000个一年级的女生,到12年后高中毕业时只剩下70个,而这些有幸高中毕业的女生中只有两个有可能进入大学深造(而1000名男生能念到高中毕业的会有150名,其中10个可能进入大学学习)。
供女孩上学真的不合算吗?在非洲投资了许多教育项目的世界银行的专家认为,与世俗观念正相反,女子读书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在前面说过,母亲是儿童的首任教师。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就可以更好地影响和培养自己的下一代。所以有在非洲有“教育一个男子是培养一个人;教育一个女子是造就一家人”的说法。第二,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证明,受了教育有文化素养的女子结婚后生的孩子数目会比较少,这一点在非洲也不例外。孩子少了,不但家庭经济负担轻,而且家长特别是母亲可以花更多的精力教育孩子。第三,非洲妇女里里外外一把手,本来就有下海经商做小买卖的天赋,有了文化知识就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上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望产生新一代非洲妇女企业家。
所以,非洲各国政府现在都把巩固和提高女童入学率作为一项基本的教育政策。赞比亚政府开展了“女孩教育推动”项目,着重向家长宣传女孩上学的种种好处。科特迪瓦政府1998年也推出“一个妇女识字,三个孩子受教育”的项目,计划在三年内使2万5000名妇女识字,7万5000名儿童(特别是农村女童)就学。在几内亚,政府与社会合作兴办了50多所“第二次学习机会中心”,专门接受9岁到15岁的失学、辍学女生。这些中心除了学习民族语言和法语以外,还传授手工技艺、经营常识,使这些女孩子从中心出来后可以自某职业也可以转入普通学校继续学习。更值得一提的是博茨瓦纳、莱索托和纳米比亚这几个一向默默无闻的南部非洲小国,女孩小学、中学入学率已经超过同龄男孩,这在非洲是少见的例子。乌干达的大学采取为女生降低分数的方法鼓励女生报考,使新生中女生的比例从20%增加到35%。当然,非洲国家这些年来特别强调女孩入学只是矫枉过正的一种政策措施。实际上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受教育成才后要各顶“半边天”,缺那一边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