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非洲国家人均国民收入面面观恶性循环 |
分类: 走进非洲 |
自八十年代以来,非洲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始出现徘徊和停滞,有些国家的适龄儿童入学率甚至出现了倒退。究其原因,几乎所有非洲国家都遇到了一个难以挣脱的“怪圈”。这“怪圈”的起点是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办教育,而办教育要花钱,没有钱就借,反过来债务又拖累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停滞又导致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少数精英外流,最后国家依然贫困。
非洲是世界几大洲里最贫穷的一个,五十三个国家中有近四十个国家目前人均国民收入低于一千美元,整个非洲大陆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还低于西班牙这样一个欧洲中等发达国家。但穷不能穷了教育,因为教育可以兴国。据推算,在非洲一个小学生的国家担负的费用平均约为人均国民收入的五分之一。培养一个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费用则达到人均国民收入的100%和1000%,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比例。在非洲,教师是一个收入相对丰厚的职业,工资年收入大约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六、七倍。当然这是平均而言,各国情况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在有良好文化传统塞内加尔,大学教师月收入在250到800美元之间。而在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教授月工资不过100美元上下,而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只有几十甚至十几美元。
在1975到1997年二十多年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6岁到14岁的儿童人口增加了一倍,从8000万达到1亿6千万。由于人口的快速膨胀,非洲国家教育经费的增长普遍超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需求。三分之二非洲国家的教育经费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达到当年政府预算的五分之一强。如此沉重的教育负担使处本来就处于经济停滞之中的大部分非洲国家难以为继,不得不向外国伸出求援之手。到1998年底,非洲国家的外债总额已高达3200亿美元,平均每年出口创汇额的22%要用于还本付息,而这个比例在几内亚比绍、塞拉利昂、阿尔及利亚、布隆迪等国更高达40%以上。
在发达国家培养一个小学生每年费用要2000美元以上,而一般非洲国家则还不到100美元,而且这有限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教师的工资,用于校舍投资、购买教学设备和图书的部分十分有限。教育经费的缺乏,使许多中小学校舍失修、桌椅残破,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常年无法更新,有的小学校20个学生共用一本教材。在贝宁、布基纳法索、埃赛俄比亚和坦桑尼亚,90%的小学没有通电。尼日利亚甚至有一些大学的物理和化学实验室经常断电停水。不但教学条件在恶化,而且教师的工资也时有拖欠,自然引起了师生们的不满,近年来罢教、罢课的现象在非洲各国此起彼伏。在科特迪瓦,公立大学的学生对教学、住宿和助学金不满罢课已成家常便饭,近年来每年实际学时大约只有400小时,远远低于正常时的1000小时。
由于经济发展停滞,许多学生毕业即失业。以津巴布韦为例,每年有35万学生(其中包括1万5000名大学生)毕业,而企业每年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只有2万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洲知识分子外流严重。据保守估计在欧美国家工作的非洲各类专业人员、知识分子有30万人(其中包括3万名博士),与在非洲工作的外籍(大部分是欧洲人)专家的数目相当。一进一出,表面上似乎是摆平了,但是实际上却隐藏着不合理和不平等的现实。在马达加斯加,700名外国专家的收入与当地10万名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总和相当。至于在发达国家工作的非洲人,绝对工资水平固然比在非洲要高出许多,却普遍低于同等经验和学历的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