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福特主义相对应,“后福特主义”指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时代,通常与更小型、更灵活的生产单位相关,大规模定制的出现,使这种生产单位能够分别满足更大范围以及各种类型特定消费者的需求。正是要得到“符合自己品味”的商品需求的变革,要求制造业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所谓大规模定制,是强调快速敏捷的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保持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的优势。同时,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实现大规模定制提供了可能性。于是在20世纪后期,制造业开始了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走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变。
“后福特主义”的概念所标示的中心过程包括: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的、小型的、更加灵活的、非中心化的劳动组织网络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全球性关系的出现。新的技术发展方向打碎了福特主义的就业模式。各种各样的就业形式随着弹性工作的增多而繁衍。后福特主义还伴随着80年代主要西方国家的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变迁,其核心特征之一是关于生活方式以及不同消费实践的多元化的兴起。官僚式的工作组织正让位给灵活的单元和团队,它可以穿透工作界线、管理结构和营业单位方面的刚性,这正是“后福特主义”的核心问题。在批量生产技术中,产品多样化的成本很高,因为它不符合标准化生产的规模效益。相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原则,则能够通过产品设计中的标准化模块系统,以标准化生产方式生产出多样化产品。它既可进行成批部件的生产,也可使产品生产最后阶段具有差异。把这一生产工艺与同时进入多功能统一体的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结合起来,就能够实现定货的充分多样化选择和最大限度减少库存,同时也能解决质量问题。实际上,信息是一种最容易定制化的标准产品之一。信息一旦被收集到数据库中,就可以被任何有相关权限的人访问。信息完全是一种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日常用品。而且,在范围经济方面有巨大的潜力:每一个访问它的人总会做些有所不同的事。计算机和通信能力己经创建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产业,在访问和使用大量可用的标准化信息方面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全球闻名的搜索引擎Google, 就是应用了这种原理来运作的。由此可见,信息空间与工业空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在组合化基础上形成的组合设计系统、模块化生产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的最理想、最有前景的标准化形式。世界各国都广泛地采用了此种方法一一用标准化的通用部件和包括具有特殊功能的专门部件组合成产品,通过改变这些模块部件的联结方式和空间组合,便可适用于不同的要求和目的,也大大减少了产品的制造工作量和生产成本。“大规模定制的最好方法是建立能够配置成多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模块化构件。实际上,构件模块化将制造业的美国模式中可互换零件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大规模定制是对以标准产品为基础的大量生产的否定,但并不是否定标准化本身,而是否定标准化从前的模式,这是推动标准化向新模式,向新的制高点发展的原动力,约瑟夫·派恩认为:标准化是实现大规模定制的首要的、基本的前提条件。完全标准化的产品在被销售和送到客户那里以前,仍然可以被定制。因为定制这种方法在企业价值链的最后两个环节完成,并不影响开发和生产,所以标准化是最简单、最常用的着眼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