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的应用与理念贯穿大规模生产以来的4种生产方式;可以说,只有穿透历史,标准化才显示出巨大威力。首先,我们来看“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这两个术语;它们是20世纪工业社会中生产与组织方式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特征,通常也用来表示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和过程中发生的更大的变迁,从而赋予这两个术语以更大的含义-----超过对于工业生产方式的单纯描述。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都代表一种企业生产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人口的地域分布与流动,城乡社会结构,职工就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社会阶级阶层的结构与分化组合,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起源上讲,这两个术语都与亨利.福特这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概念对于当代世界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理解与分析都有极大的关系。19世纪发生在制造业的工业革命,通过标准化的生产形成社会化的分工,促使制造业从手工作坊走向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时代;标准化流水线的大批量生产,极大的丰富了商品的供应和促进了人类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由此带来了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飞跃;标准化流水线生产是大规模批量生产模式的首要原则。大规模生产的一个永恒原则是面向统一的市场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泰勒制与亨利·福特的流水线大规模生产,在后来借助了支持群众消费的有效需求政策(凯恩斯主义)而进一步完善为一种高效率的社会模式,社会科学中以“福特主义”为标题对这个模式进行论述,福特主义已经是一种技术革新和社会革新。
早在20世纪20年代葛兰西就使用过“福特主义”的术语。福特被认为是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的第一个实业家,这种标准化产品使大众消费成为可能;其特征是:大规模的生产与投资,机械化生产线,僵化重复的劳动过程,无尽的标准化产品,以及所谓“科学管理”。福特主义最重要的基础是自然资源在生产与再生产中的无限供给,在人与自然的两极对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与危机。在福特主义时代,雇佣关系直接表现为生产中的从属关系,是对他人垂直等级权力下所使用的劳动力的支配。彼得·德鲁克认为“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不是流水线、传送带,也不是机械装置或技术等其它的东西,而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械工艺之间自觉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有序的关系。因此,现代工业必须事先仔细规划好公司的社会结构。”效率、增长、现代化、消费主义、劳动纪律、管理的“合理化”、官僚主义的国家作用,它们将福特主义的经济一政治运行结构凝集在一起。通用汽车公司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者和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在自传《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中评价;“福特先生的汽车生产流水线,高工资和低价格是革命性的创举,他也是对我们的工业文明做出最伟大贡献的人之一。他的基本构想-------低价格,固定车型,是那时的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所需要的。”
但是亨利·福特对T型车的执着,晚年获取信息质量的下降,认知模式的刚性与行为惯性导致技术创新方向的认知能力下降,差一点毁了福特公司,这又成为创新方向失败的经典案例之一。福特曾宣称:“他的庞大体制的目标只有一个,生产50年一成不变的产品。”福特在生产方式上的孤注一掷使他缺乏任何灵活性,哪怕最小的产品设计变更都非常困难。1927年,福特所有工厂被迫停产半年以调整车型,T型车停产;而采用灵活柔性生产方式的通用汽车公司成为汽车业的老大,福特公司至今也没能超过。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福特公司打击最大的正是丹麦人威廉·努森,他是福特生产流水线的主要发明者和实践者。他被拒绝做出任何改变的“ 暴君”--------亨利·福特赶出了福特公司后,效力于通用汽车公司,最终在30年代把福特汽车公司从汽车霸主的宝座上拉了下来。柔性生产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变化来调整流水线的运作标准,而不是像福特公司那样,因为新开品的开发被迫停产旧的生产线。在柔性生产线上,通用公司的“别客”车型已经生产了6代,而且其他通用公司的产品也可以在别客生产线上生产。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生产线的换代成本,也提高了新产品的开发效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