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录取加塞,高考录取变态
(2009-05-08 10:49:11)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
工地上有俩人扯闲篇儿,一个是工程师,另一个是民工,他们俩扯着扯着,扯到了高考话题上。工程师说:我是某某年参加的高考,考了五百分,上了北大,后来就成了工程师。民工说:太巧了,我也是那一年参加的高考,也考了五百分,可我连大专都没上成,最后只好出来当民工。工程师很感慨:我真幸运,我是北京考生。民工说:我他妈憋屈死了,我是湖北考生……
这个段子目前在网上流行甚广。网上的段子不一定是真事儿,但却一定是真事儿的浓缩版。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每年高考都有地域差别,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分数线一定远远低于河南河北湖南湖北。除了地域差别,还有民族差别,少数民族的考生能加分,汉族的考生不能加分。除了民族差别,还有政治差别,烈士家属和十佳青年能加分,普通家属和普通青年不能加分。
这不公平。
是,谁都知道不公平,可您还别骂街,因为这种事儿古已有之,早成惯例。我查考史料,发现唐朝京畿地区的进士指标是一般州县的几十倍,北宋西北地区的进士指标是江南地区的几十倍,南宋首都临安的进士指标是非首都益州的几十倍。在元朝,蒙古人考中举人优先做官,汉人和南人考中之后则各降一级录用。在清朝,大兴、宛平两县考生特少,但是录取率特高,而江浙一带的考生特多,录取率则很低。另外清朝科考的政治差别也很厉害,旗人科考是能加分的,宗室更受优待,嘉庆以前的宗室子弟无需参加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只要在宗人府做完一张内部交流的卷子,就等于通过了殿试,就是万里挑一的进士了。
西北比江南落后,教育条件差,所以西北考生是天然的弱势群体,北宋政府在录取政策上对他们倾斜,其实是用看似不公平的录取政策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发展机会,让弱者和强者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这种做法颇有人道主义精神,近似排队买票时的残疾人优先。
但是唐朝政府向京畿考生倾斜、元朝政府向蒙古考生倾斜、清朝政府向旗人和宗室倾斜,就没有任何合理性了。因为被照顾的对象非但不是弱势群体,而且还是强势群体,政府把有限的录取指标强行从本该受照顾的弱势考生身上夺走,当做政治奖品发给强势考生,实在是操蛋极了。
一项操蛋的政策竟能风行千余年,必然有它的背景。这个背景并不复杂,一句话就能说完,那就是制定政策的人和优势考生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一、那些强势考生是权贵的子弟(例如清代宗室);二、考生所在地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例如唐朝京畿)。这两种关系都逼着政策制定者劫贫济富,把本该被弱势考生享有的福利一次次地切分给强势考生。
打个比方说,制定录取政策的人开了一公司,强势考生都是他的VIP客户,当残疾人都在排队下单的时候,VIP闯了进来,老板为了讨好他,对大伙说:你们都往后站,让这位先生加个塞儿。
优待VIP是应该的,但您没有权利耽误俺们这些普通客户。真想讨好谁,单给他开一后门啊,各排各的队,谁也不挤谁,多好。
附注:
1.此文史料主要来自柳宗元《送辛生下第序略》、《宋会要辑稿·选举志》、《元史·选举志》、《弘治十三年问刑条例》、《康熙实录》卷249。
2.此文观点主要来自鱼禾。鱼禾给我讲述的观点更鲜明,逻辑更清晰,可惜限于篇幅,我没能完整叙述。
3.此文发于广州日报,原题《就算VIP也不能加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