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里隐居
(2009-05-07 08:04:00)分类: 千年家居·非房产 |
我在小城安家,两层楼,小独院,窄巷深深,矮树阴阴,出门向北走,不远处就是菜地,若向南,小巷口即是商场,进可为市民,退可为农民,既享生活便利,又得郊野之趣,很让一朋友羡慕。该朋友在我这儿住了两天,临行赠诗一首,是王维的《渭川田家》。他说:你这儿毗邻田园,很像渭川田家嘛。
《渭川田家》我读了,五言十句: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里这景象,跟我的住处其实一点儿不像。“墟落”是村子,我这儿是城区。“穷巷”倒是有的,但穷巷里归来的不是牛羊,而是汽车。除了汽车,还有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自行车,铃声汽笛声响成一片,躁动着嘈杂的现代感。诗里有“牧童”,我这儿没有,孩子们该上学的上学去了,该打工的打工去了,二傻子才当牧童。诗里还有“野老念牧童”,野老倚着拐杖,而我这儿只有媳妇念老公,媳妇倚着擀面杖——男人们喝大酒打麻将,夜半归来,得挨媳妇的打,打起来鸡飞狗跳,所有邻居爬起来围观,真不古典。
王维瞧见渭川田家,觉得很古典,很有诗意,于是“怅然吟式微”。“式微”是诗经里的句子,原句是:式微式微,胡不归?意思是天都黑了,你咋还不回家呢。喻指城居疲累,不如隐居。作为一个仍然保留着古典心情的人,我跟王维一样,也觉得城居疲累,也想隐居。可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王维看好的渭川田家决不是我理想的隐居地。第一,那里没电。第二,那里没网线。第三,那里没银行没商场没邮局没书店,我估计也不通公路,哪天出趟门,得骑驴,自己出不去,朋友也进不来,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憋得慌了。
我现在的住处也不是理想的隐居地。巷子太窄,隔音太差,一家吵架,全巷喧哗,我的书房在二楼,紧邻巷子,白天写字,得把窗户关严,再捂上一床棉被。乍来做客的朋友或许觉得新鲜,时间一长,就有逃离的打算。
王维后来整得不错,他买来老大一片山庄,改装成别业,山水俱全,大得很,故此幽静。别业里有很多房子,但王维不打扫,他雇了十个清洁工,让俩管家督促着,“地不容浮尘”。别业里还有很多水田,但王维也不耕种,他承包给几家佃户,佃户们锄禾日当午,王维在旁边看,一边看一边赞叹:好一派田园风光啊。
苏东坡经常问人家:“君知隐居之乐乎?”这个问题可以让王维来回答:所谓隐居之乐,就是生活便利,衣食无忧,别人劳动,你在旁边歌颂劳动之美。
附注:
1.王维在别业隐居情状见于《云仙杂记》卷8,原话是“王维居辋川,宅宇既广,山林亦远,而性好净洁,地不容浮尘,日有十数扫饰者”。
2.苏轼“君知隐居之乐乎”之问见于《放鹤亭记》,对于此问,苏轼自答如下:“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是说隐居没有政治风险。我觉得他忽略了一个物质基础——如果隐居者饭都吃不饱,还隐什么居啊!所谓隐居,更大程度上是指那种“奔走未到我,在城如在村”的安闲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