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之叹
文/王飞
一个世界
在花朵织成的外衣下
痛苦着
——小林一茶
如果小林一茶所说的“等待让一切变得陌生,等待制造了距离”是真的话,那么,我们所曾经经历过的呢,那些我们确确实实曾经经历过的呢?曾经的经历何尝不像等待那样——将一切变得陌生起来,曾经的经历真的为我们制造了距离,我们与那段经历的距离越来越远。我感觉到了恍惚,恍如隔世一般。读李迎春的那部长诗——《生命的高度》,更加印证了我内心深处的这种感觉,恍惚后如隔世。
说实话,在翻开李迎春这部长诗之前,我是有一点抵触的,只是因为这个名字——《生命的高度:献给红军长征七十周年》,总觉得这样的选题有些取巧,这种感觉真实的包裹着我的心。眼下的这个社会,明目张胆地取巧往往事与愿违,费力不讨好。读者厌倦了某种题材、某种文字以特定方式的特定的表达。在我看来,史——缺少现场的真实感;诗——缺少可以触摸的真实感。而这两种的结合,似乎越发不着调了。某个作品被冠以“史诗般”这个名词,我总以为是对这个作品的一种极其隐晦的却是莫大的讽刺。以诗写史,我害怕在诗中读到早已得到某种共识某种默契某种定论式的句子,这如发着油亮的光,软硬适度的米饭中的一粒粒沙子,硌牙不说,还倒了食者的胃口。
面对这样的重大题材,作者往往会臣服某种触摸不到却实实在在存在着的惯性之中,被惯性裹挟着随波逐流,失去了方向感
,也没有了目的地。所以,我们的很多华文作品便缺少了原创性,似乎“原创”根本与我们无关,随波逐流地说些话,随波逐流胡乱地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就是一部立得住、留得下的好作品了。一厢情愿后的表述和单相思的自说自话是类似的,混乱而无节制,同“气迷心”患者嘴中发出的“七、七、七”声别无二致。
李迎春,一个七十年代出生的诗人,以自己、自我的视角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历时一年写下了这部将近三千行的长诗,实属不易。他以七0年代人的身上还残留着的那点父兄的理想与激情叙述着那段历史,从而完成了“自我”与“历史”的交融、碰撞。
一夜无眠。煤油灯发出
微弱的亮光
远方传来
踏雪行军的沙沙声响
一年的心事沉积在乌江边的
无名小镇
红色的歌谣犹在
狰狞险境接踵而至
就这样,我们在张力和专注之下回到了那段历史,他在引导读者,使读者与作品产生特有的共鸣,从而得以回到那张早已被还原的历史的图片之中——身临其境。煤油灯微弱的亮光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竟也是那样的温暖。我时常都在怀疑,人是不是和飞蛾一样永不停止地追逐着那点亮光。那一点点亮光就是——我们的——理想?理想,在漆黑的深夜才显得它的重要性。理想,远远高于了生命。生命为理想而亡的是勇者,更是智者。
天高云淡的草原。
不同的人格 书写
迥然不同的生命之歌
两只高空展翅的大鸟
以势不可挡的速度 穿透
战争风云 让胜利
结伴在苍凉的大西北
背负私欲的鸟儿
在功利的花丛中 迷失飞翔的方向
惟有气贯云霄的大鸟 才能
展翅成
无比坚强的鲲鹏
引领队伍走向
希望的圣地
这是诗人对理想由衷地讴歌。歌声使人陶醉,令人着迷。如果说神话中的那个反复推石头上山的神是悲壮的(现在被我们很多人嗤之以鼻,然后不屑地哼出一句,傻子),但他的执着于理想的信念应该让我们应该感动,应当向他表达出我们发自内心的致敬。这和夸父逐日中的夸父是何其的相像。古代的神话故事中为什么有那么多在今天的人的眼里尽是“傻子”般的英雄呢?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远古的人在未知自己将来命运之际,他们在为自己的出路着想,深思,探索。在渐渐缺少思想和理想缺失的时代,执着、坚持、淡定竟是那么的重要了。我们在酒醉后的眼中看到的是花花绿绿的世界,这个世界可曾是我们追求过的,梦想过的那个世界?也许,我们真的忘掉了曾经,包括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梦想过的,执着过的,它们与我们产生了沟壑般的距离,我们却不知。
我们被欲望挟持到四处充斥着流言蜚语的地境,乐此不彼。除了茫然地等待,无事可干。连我们的“等待都充满了色情”(引号中为小林一茶语——笔者注)。
都在说,七0后属于尴尬的一代,身上流淌着父兄理想的血液,却被追逐金钱的大潮打下了浪底,呛得半死不活。但是,他们的手里还死死地攥着理想的那根树枝,丢也丢不下,仿佛一个欲死的人抓着的那根救命稻草,不曾放弃。理想,成为了绊脚石,这是我没有想到过的。金钱,成为我们的目的,我们毕生追逐的目标,这也是我没有想到过的。俗话说,衣是瘆人毛,钱是怂人的胆。原来,人们越来越不自信了,只能依靠金钱来壮胆,那岂不成了一个个的怂人?
李迎春说,我的内心早已进行在二万五千里悲壮的长征。我挣扎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痛苦与光荣、死亡与新生不断交迭的进程中,心灵的涅磐让我自己一次次欲罢不能。……谢绝了一切应酬,每个夜晚从华灯初上到夜深人静,都是在神圣的书写中度过。对于他所说的,我信。因为,作为七0后的我们还有一些执着,还有一些梦想。发出微弱光亮的理想在远处在向我招手,我们为它不曾将我们遗忘而激动不已。
2009-9-27 于京东平谷静心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