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历来不受开发商追捧,因为谁都不愿接受这块“鸡肋”。然而近日,勘察设计、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建材、矿区等不同类型的央企响应国资部的号召,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而去年3月份被迫“退出”的一些非房地产央企也被重新“委以重任”,在这个信贷缩紧、融资艰辛的大浪潮中,央企接过这块“烫手山芋”,看似疼痛难忍,其实是只看到表面的困难,没有认清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商机。
今年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000万套,意味着1.3万亿~1.4万亿的投入,面对如此大的工程,国资委只有吹"集结号"
促央企参建万亿元保障房,在中坚、中冶率先响应“号召”后,陆陆续续的一些央企也开始涉足这块风水宝地,以期能够分到一杯“甜羹”。那么,保障性住房到底有何魔力?
从保障房建设的优势来看,保障性住房建筑简单,施工过程阻力小,且大多是小户型,节省的建设的材料、和时间,而在设计、装修等方面也减少了大量的成本。但是他们的配套设施、交通、环境、物业等毫不逊色,因此央企参建保障房首先就赢在了起跑线上。而建后的销售也不在成为政府的“心头病”。这些保障房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低收入者,价格的低廉吸引力众多的消费群体,保障房已是供不应求,资金的快速回笼解决了央企资金高度缺位的难题,为央企吃了一颗“定心丸”。
而政策的支持,也使保障房建设的道路畅通无阻。“两会”中,政府已经接受中央的命令,成为保障房建设的责任主体。而政府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央企,为了安抚央企,就会为他们单独开“小灶”,那么一些优惠的政策就会顺理成章。
首先是给予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的优惠政策,政府将单列出保障性住房的用地,同时对供地的规模、时序,以及审批等都将留有相对宽松的空间。央企可以利用土地的优势将保障房建设与商品房建设结合起来,寻求一定的利润空间。
再次,融资的优势更使央企“底气十足”,保障性住房之比商品房,获得了更多的金融支持,4月28日,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也反映出了这一趋势,保障性住房在第一季度2.24万亿人民币开发贷款中新增
651亿元,比年初增长40.1%,保障房新增开发贷款占到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四成左右,这就解决了央企的“后顾之忧”。
央企接手保障房,似乎是被逼无奈,跳进火坑,但事实并非如此,保障房建设其实是一颗巨大的“摇钱树”,只要央企细心栽培,终究会硕果累累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