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歌德时代的“中国热”
(2014-10-13 11:36:09)
标签:
歌德中国热 |
分类: 时事评论 |
本文刊发《新华每日电讯》“好望角”栏目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中国人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要远大于西方人对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的了解。这种不对等的状态,影响了中西合作的顺利深入发展。然而,回望二三百年前,欧洲的思想家如歌德、莱布尼茨等人,都曾谦虚、认真地研究过中国文化,并非常注重加深中欧之间的相互了解。
以史为镜,方能鉴往知来。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德国《世界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就提道,“期待德国知识界能从莱布尼茨和歌德的中国研究中获得启示,多做增进相互认知和理解的工作。”
在歌德生活的时代,欧洲仍延续着已持续两个世纪的“中国热”,中国文化当时正影响着欧洲的思想家们。歌德广泛阅读了当时在欧洲出版的关于中国的书,从他在图书馆借书的登记情况看,他涉猎的中国图书不下44种,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此外,歌德还学习中国书法,喜爱中国建筑,因为对中国文化了解很深,歌德在当时被称为“魏玛的孔夫子”(魏玛是他居住多年的城市)。
歌德的助手艾克曼在《歌德谈话录》一书中,记载了自己跟歌德的一次谈话。歌德说:“中国人几乎和我们有同样的思想、行为和感情,我们不久就觉得自己和他们是类似的人。只不过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来得更加明朗、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歌德对中国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个中国文化的“高级粉丝”莱布尼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近代欧洲理性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他从年轻时开始就充满热情地涉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孔子、朱熹等人思想有很深入研究。莱布尼茨认为,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知识是“一种不可估量的财富”。他利用当时在中国的欧洲传教士们发回的书信和报告,编辑成《中国近事》一书,在欧洲引起轰动。莱布尼茨的研究者们认为,他所创立的理性哲学受到了中国宋明理学思想的启发。
与歌德一样,莱布尼茨也主张欧洲与中国互相学习。他竭力促成在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地设立研究中国的机构,也正是他在欧洲开创了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学术性研究的风气。
除了歌德、莱布尼茨,当时的德国哲学家霍尔巴赫、沃尔夫等人,都深入研究过中国文化。视野扩大到当时整个欧洲,伏尔泰、魁奈等思想家,都曾是中国文化的“铁杆粉丝”。可以说,欧洲近代启蒙运动思想的发展,从中国文化思想中得到了很大启示。
如今,我们回顾欧洲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不是由此沾沾自喜,而是希望更好地走向未来。实际上,当代中国已不完全是当年歌德们心目中的那种情形了。面对一个全新的中国,现代西方人如果能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加强一些对中国文化历史和现状的深入了解,将更利于未来中西关系更顺利地发展。
中国当前发生的一切,实际上都源自自身国情,也都是从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中走来,只有尽可能深入了解这种内蕴,才能更加接近真实的中国,从而减少一些偏见。当然,当代西方还是有不少比较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人士,希望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越来越多。(郑汉根)(